本周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宣布,雜交海水稻技術攻關路線圖已完成,將在全國六個省全面開展耐鹽堿雜交海水稻試種示范攻關,力爭2020年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據介紹,每畝(鹽堿地)按最低產量300公斤來計算,每年可以增產糧食300億公斤。
另外,近期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超出預期,充分說明中國雜交水稻技術遙遙領先,海水稻技術初露鋒芒。
新華社專題指出,“海水稻”成功種植背后是我國相關方面正在對鹽堿地實施土壤改良。據了解,鹽堿地改良主要采用的是由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及抗逆性作物等四大要素系統組合而成的“四維改良法”。中國有3500多萬畝沿海灘涂、15億畝內陸鹽堿地,其中近3億畝可進行改造利用,未來市場空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