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4-07 11:10 原文鏈接: 看國產納米微晶玻璃如何造就

    砸核桃、敲釘子、用沙子磨、用汽車軋……近期,某款華為手機經歷極限測試后,屏幕仍完好無損的視頻,在網絡上火熱傳播。

    一塊薄薄的手機屏幕,為何如此堅勁?關鍵是其蓋板采用了國產納米微晶玻璃。

    納米微晶玻璃實現國產化,被業界認為“代表著我國特種玻璃領域的重大突破”。在這一領域率先打破國外壟斷的,是一家來自西部的“小巨人”企業——重慶鑫景特種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景特玻”)。

    1712459657112.jpg

    鑫景特玻生產線上的納米微晶玻璃。圖片由鑫景特玻提供

    跨界轉型,特種玻璃自己造

    玻璃作為眾多行業的基石,在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具備各種特殊功能的特種玻璃應運而生。

    微晶玻璃便是特種玻璃家族中的一顆明珠。與普通玻璃的非晶體結構不同,微晶玻璃內部有著獨特的晶體結構。當這些晶體小到納米級別時,就成為納米微晶玻璃。

    “巴掌大小的一塊納米微晶玻璃,內部充滿了億億個高強度納米晶體。”國內特種玻璃領域著名專家、海南大學材料與化工學院副院長姜宏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種晶體的規則排列,賦予材料優越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可以有效阻斷裂紋的擴散,使玻璃的強度、耐磨性等大大提升。”

    正因如此,以納米微晶玻璃為代表的特種玻璃,不僅被用在高端手機上,在諸多新興行業也有著“天量需求”,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這一市場卻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

    10多年前,在重慶運營著國際五星級酒店的民營企業家白一波,得知我國特種玻璃制造受制于人的境況后,萌生了從房地產向新材料轉型的想法。

    此時,由姜宏牽頭的航空玻璃、手機觸摸屏兩個特種玻璃國家級科研項目剛剛完成,成果亟待走出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白一波幾經打聽找到了姜宏。雙方一拍即合:“中國人一定能造出自己的高端特種玻璃!”

    2014年7月,鑫景特玻注冊成立。作為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白一波從此將全部心血和資源都傾注于特種玻璃的研發生產。

    邊招人、邊建設、邊測試,一場追求“硬度”的極限探索開始了。

    盡管鑫景特玻手握姜宏的首創技術,但白一波很快發現,從實驗室到工業量產,難度遠遠超出預想。高昂的研發費用、巨大的試產挑戰,以及漫長的認證周期,如大山般橫亙于他們面前。

    丟個水包,氣泡終于消失了

    從2014年鑫景特玻工廠啟動建設,到2018年生產線點火啟動,4年過去了,投入多達4億元,能否量產還是個未知數。

    “研發配方可以在實驗室驗證,但制作流程只能在生產線上研究、調整、驗證。”作為鑫景特玻設備動力部部長,彭燦有著十幾年玻璃企業生產和建廠經驗,深知其中不易。

    特種玻璃對理化性能的要求極高,相關標準涉及上百個參數。每個參數都如精密齒輪,需要精準咬合。應力、氣泡等亟待攻克的難點,考驗著研發團隊的智慧和耐心。

    “窯爐點火后不能熄,生產線要保持24小時運轉。”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彭燦直言“壓力山大”——一批批原料投進去,出來的卻總是充滿氣泡的殘次玻璃,每天的耗損可以買臺豪華轎車。這讓他茶飯不思、夜不能寐。

    2019年尤為艱辛。技術研發不斷燒錢,高薪聘請的生產部負責人頻繁離職。一位經驗豐富的老生產部部長,努力了一年,也不見起色,離開時無奈地說:“照這樣下去,是造不出特種玻璃的!”

    在熊熊燃燒的窯爐和一堆堆殘次玻璃旁,科研人員和生產部門的員工陷入了沉默。

    理論沒問題、實驗沒問題、操作沒問題,可為何玻璃中總是充滿氣泡?經過深入分析,他們發現,氣泡是在玻璃液接觸窯爐底部時產生的,要想減少氣泡,必須給窯爐降溫。但此前用吹風機降溫效果有限,難以解決問題。

    面對困境,有人提出大膽的想法:“往窯里丟個水包降溫,行不行?”

    這個方法很直接,但風險也很大,一旦處理不當,會直接導致窯爐受損、產線停產。

    “初生牛犢不怕虎”。研發和技術部門的“90后”們決定試一試。

    經過周密計算,黃昊等青年人和技術專家一道,每隔2個小時,把由鋼板制成的水包(類似鐵制水管)往窯爐伸進10毫米,給池壁降溫,同時精細調控各種參數。

    半個多月后,玻璃中的氣泡終于消失了!

    這一工藝創新,將特種玻璃量產合格率提升至80%,為大規模生產鋪平了道路。隨著工藝的不斷改進,合格率又一步步提升至97%。

    獨有技術,納米微晶長出來

    2021年,我國第一塊納米微晶玻璃終于下線。

    姜宏介紹,納米微晶玻璃的成功研制,關鍵在于鑫景特玻掌握了該領域的核心技術——把數量龐大的納米微晶融入玻璃中。

    微晶玻璃生產工藝分為配料、熔化、成型、晶化等多個階段,其中晶化是技術含量最高的一環。晶化過程需要將納米級玻璃原子進行有序排列,形成“堅如磐石”的特殊結構。

    “經過這些年的實踐,我們摸索出了獨有的晶化技術,實現了玻璃中微晶結構和形態的精準調控。”已晉升為研發部部長的黃昊說,技術的核心是對溫度的精準控制。

    為了攻下這一難關,他們先后進行了上萬次的工藝調整和改進,其間經歷了燒塌中試窯爐、拆掉新建產線等無數次挫折,最終開發出溫度控制設備——隧道窯。該設備可將溫度變化控制在1℃以內,確保玻璃中生長出足夠數量的高強度納米晶體。

    經過近10年的努力,鑫景特玻打破了國外巨頭在特種玻璃領域的壟斷局面。目前,該公司已申請國內外專利35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282項,生產工藝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廣泛應用于智能家電、航空、高鐵、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為我國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鑫景特玻忙碌的生產車間里,記者看到,一塊不足7英寸大小、厚度約0.5毫米的納米微晶玻璃,要經過64克重的鐵球,從0.4米到2.5米的不同高度落下砸擊,沒有絲毫損傷后才能通過出廠檢測。

    “材料強則產業強,一塊小玻璃也能創造一個大世界。”站在生產線旁,白一波向記者表示,“下一步,我們將乘著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東風,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不斷創新突破,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相關文章

    一種超分子聚合玻璃問世

    探索無機成分以外的玻璃是人造透明材料發展的新方向,受聚合物和超分子玻璃的啟發,科研人員探索通過低分子量單體的聚合制備透明玻璃。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可降解材料開發與利用創新團隊聯合有關單位,構建了一......

    Nature子刊:王海/聶廣軍/冉海濤團隊設計新型納米結構,提高癌癥免疫治療效果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王海、聶廣軍、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冉海濤等人在Nature子刊NatureNan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Metal-ion-chelatingphenylalanine......

    湘雅二醫院在骨腫瘤及納米材料領域獲新成果

    記者8月21日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獲悉,該醫院骨科、腫瘤模型與個體化診治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教授黎志宏團隊在骨腫瘤、骨轉移瘤及納米材料領域獲系列新成果。骨肉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化療藥物耐藥是......

    東華大學團隊:探索NIRII熒光成像引導的膠質母細胞瘤治療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致命的原發性腦腫瘤之一,但其診斷和治愈性治療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2024年8月19日,東華大學李靜超團隊在Advanced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Neutrophil-......

    華東理工聯合團隊納米團簇新探索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馬巍課題組與吳新平課題組合作,在原子水平上探索了納米團簇特殊性質的結構基礎與演變規律,構建了原位、動態、高分辨電化學表征方法精準獲取......

    5納米分辨率熒光顯微鏡面世

    細胞內部結構究竟如何?標準顯微鏡在回答這個問題方面無法勝任。在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德國哥廷根大學、哥廷根醫學中心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一款分辨率達到5納米的熒光顯微鏡。這款高分辨率顯微鏡有......

    NatureProtocols:納米生物分子冠分析表征方法學取得重要進展

    7月23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陳春英院士團隊和英國伯明翰大學lseultLynch教授團隊在納米生物分子冠分析表征方法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總結以Analysisofnanomaterialb......

    100英寸納米透明屏幕面世

    統OLED屏的十分之一 納米透明屏幕能清晰顯示圖像細節。圖片來源:美國趣味科學網站科技日報北京7月18日電(記者劉霞)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7日報道,韓國機械與材料研究所(KIMM)科學家使用......

    關于對《玻璃制品玻璃顆粒在121℃時的耐水性試驗方法和分級》等42項擬立項國家標準項目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經研究,現對《玻璃制品玻璃顆粒在121℃時的耐水性試驗方法和分級》等42項擬立項國家標準項目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截止時間為2024年8月9日。請登錄標準技術司網站征求意見公示網頁,查詢項......

    納米尺度上傳播的自旋波生成

     有望促進無耗散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和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研究人員生成了一種可在納米尺度上傳播的自旋波,并發現了一種調節和放大它們的新途徑。這一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雜志上,有望促......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