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張獻龍教授棉花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不僅首次提出了棉花纖維馴化的遺傳學基礎,而且闡述了馴化對基因轉錄調控的影響。日前,《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了他們的這一成果,認為該研究對棉花功能基因組研究和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棉花纖維是重要的天然紡織纖維,生產上主要棉花栽培種為異源四倍體陸地棉,它的馴化和栽培已有5000年歷史。
為揭示人工馴化對基因組的影響,研究人員從全世界主要棉區收集了31份陸地棉野生種和321份馴化種進行基因組重測序研究。利用這些數據,他們構建了陸地棉的首個綜合變異圖譜。通過將野生種與馴化種進行比較,這項研究在全基因組范圍內鑒定了93個馴化選擇區間。這些區間包含大量功能基因,與陸地棉的株高、抗病性和纖維品質等農藝性狀的形成有關。今后,通過分子育種手段對這些區間進行整合,可以將野生種質用于改良棉花主要農藝性狀。
長期的馴化過程顯著改變了陸地棉的纖維產量和品質。該項研究利用267份材料對纖維品質相關性狀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一共鑒定了19個顯著位點,其中有4個位點位于馴化選擇區間中。研究進一步從陸地棉A亞基因組鑒定了一些受到馴化選擇的基因,與纖維的長度相關;在D亞基因組鑒定了一些與逆境響應相關基因,可促進纖維的伸長。研究發現D亞基因組的類黃酮代謝關鍵基因受到馴化選擇,在馴化種中下調表達,可能與白色纖維的發育相關。在了解這些控制纖維品質性狀的重要基因位點之后,研究者可以進一步對棉花纖維品質進行遺傳改良。
這項研究是首次在植物中對非編碼區的調控變異進行分析,為在其他物種中挖掘功能變異提供了重要參考。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野生棉研究課題組聯合國內高校發現一種具有野生棉遺傳背景的新型陸地棉不育系,并對其花粉敗育機理開展了相關研究,該研究結果為野生棉遠緣雜交創制新型不育系和棉花雜種優勢利用提供......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分子遺傳改良創新團隊成功將甜菜紅素在棉花纖維中富集,創制出纖維粉紅色的棉花,為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多類型彩色纖維棉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植物生物技術》......
新疆棉田。國棉聯盟供圖接近年底,國家棉花產業聯盟副理事長、海南好棉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好棉集團)董事長王進華和聯盟副秘書長黃群還在海南忙碌著。自從今年3月好棉集團作為聯盟實體化運行機構成......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方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研究單位在全基因組水平探討了四倍體棉種的多倍化、適應性進化與馴化,揭示了棉花多倍化及人工馴化過程的遺傳變異基礎,為其......
棉田豐收 中國農科院棉花所供圖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方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研究單位在全基因組水平探討了四倍體棉種的多倍化、適應......
美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州德克薩斯州的棉花生產前景惡化,給全球棉花供應帶來新的打擊。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在截至8月21日的一周,得克薩斯州只有11%的作物被評為良好至極佳,低于一周前的14%,為2011年......
據財聯社報道, 今年以來,全球各大主要棉花供應國都遭到極端天氣影響,棉花產量均出現減少。在全球最大的棉花生產國 印度 ,今年夏天出現連綿的暴雨天氣和病蟲災害,嚴重影響了印......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鑒定到影響棉花纖維伸長的GhMAH1基因。中國農科院供圖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纖維作物。陸地棉和海島棉(又稱長絨棉)是棉花的兩個主栽四倍體棉種,陸海種間雜交為棉花纖維長度性狀改良提供重......
紫化突變體HS2、彩色棉親本及其雜交后代不同纖維顏色品系選育(受訪者供圖)應用紫化突變體結合基因操作進行彩色棉纖維改良的模式圖(受訪者供圖)研究發現,目前已知的天然彩色棉品種資源屬于棕色和綠色系列,由......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李付廣團隊通過系統生物信息學分析,鑒定了棉花中乙烯生物合成及信號轉導途徑的關鍵組分,并系統討論和綜述了乙烯在植物表皮毛發育中的分子機制,提出了乙烯介導的纖維發育的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