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青藏高原地區冰川發生冰崩的可能性逐漸增加。由于青藏高原冰崩事件往往發生在西藏人煙稀少地區,冰崩發生后,快速獲取冰崩運動過程的定量數據相對困難,而這對災害進行快速預判和搶險救災具有指導意義。針對該問題,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何思明團隊取得相關進展。
2016年7月17日和9月21日,在西藏阿里地區阿汝村依次發生兩次大型冰崩事件,運動距離長達7Km,覆蓋面積8-9 km2 ,最終造成9名牧民和上百只動物死亡。白秀強等利用地震波信號反演技術快速獲取冰崩運動過程的動力學參數(速度、摩擦系數)和物源量,并將地震波反演結果作為冰崩運動全過程數值模擬關鍵動力學參數,進而獲得冰崩發生后不同時刻、不同位置處的堆積深度、堆積形態與危害范圍。模擬結果表明:通過波形反演得到的物源量對冰崩物源區進行近似賦值,盡管物源區形態和深度與實際情況存在差異,但對冰崩堆積體最終形態及其危害范圍的影響很小。因此,青藏高原突發性冰崩發生后,可以將地震波反演與數值模擬相結合對災害發生后災害范圍進行快速預判和風險預測。該研究可為搶險救災提供關鍵數據支撐,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該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災害領域期刊Landslides。
青藏高原湖泊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水資源組成之一,影響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的水循環,在支撐生物多樣性、提供關鍵生態系統服務方面極具價值。湖泊變化對氣候和流域水文變化敏感,影響湖泊生物地球化學條件,可對水安全、......
近36年間,氣候變化給青藏高原湖泊帶來哪些影響?湖泊面積和水量發生了什么變化?對湖泊生物地球化學和生態系統以及碳源匯產生什么影響?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所)湖泊與環境變化團隊研究員朱立......
氣候變化會給青藏高原湖泊帶來哪些影響?這項研究給出答案。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通過系統量化1986—2022年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物理、化學及生態響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發現,......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林團隊定量重建了青藏高原東部洛隆盆地的隆升歷史和環境變化,為探索高原生長過程及環境影響提供了新的有力證據。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家科學評論》。洛隆盆......
記者16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近期在青藏高原地區發現了一個地衣新屬——“扁盤衣屬”,并確認該屬包含3個全新物種及5個分類新組合,這為揭示“世界屋脊”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新的例證。相......
2月19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獲悉,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與西藏自治區真菌重點實驗室的大型真菌資源分類及利用研究團隊發現大批新物種,為青藏高原的生態科學領域注入全新活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學術期......
2月20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趙玉彤博士等在《自然》“MattersArising”欄目發表學術評論,對該期刊2023年發表的一項關于大西洋氣象干旱威脅青藏高原水資源安全的研究提出了質疑,認為大......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備受關注。亞洲季風系統作為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大氣環流之一,其細微變化可能引發大規模干旱、洪水等災害,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但是,由于缺乏長期、定年準確、高分辨率的古氣候數據,亞洲季風與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徐東晶在副研究員齊玥與研究員王強的指導下,選取青藏高原東南緣云南馬關地區新生代含有大量地幔包體的堿性玄武巖作為研究對象,開展了全巖地球化學和Sr-Nd-Mo同位素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牽頭的聯合實驗團隊在青藏高原成功實現了基于超導接收的高清視頻信號公里級太赫茲無線通信傳輸,這是目前國際上首次將高靈敏度太赫茲超導接收機技術成功應用于遠距離無線通信系統。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