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日趨嚴重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廣受關注,而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整個宇宙在歷史上也經歷過類似的“氣候變化”。在大爆炸之后10億年到35億年間,存在一個明顯的“宇宙變暖”期。
英國劍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NRAS)上報告說,他們利用位于美國夏威夷的凱克天文望遠鏡觀測到一些遙遠的類星體發出的光線。這些類星體與地球距離超過100億光年,其光線在漫長的跋涉過程中穿過了許多氣體云,每一層氣體云都在類星體發出的光線中留下獨特印記,成為研究宇宙歷史的參考資料。
領導研究的喬治·貝克爾博士說,正如樹木年輪和化石等可以反映地球歷史上的氣候變化一樣,這些光線中攜帶的印記也可以反映宇宙曾經發生的“氣候變化”。分析顯示,在宇宙從大爆炸中誕生后約10億年時,宇宙中氣體云的溫度約為8000攝氏度,但在大爆炸后約35億年時,它們的溫度升高到約1.2萬攝氏度,說明存在一個“宇宙變暖”的時期。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宇宙誕生于距今137億年的一次大爆炸,之后不斷膨脹,這個過程中溫度應該是不斷下降的。因此,這段“宇宙變暖”時期應該有某種熱量來源。研究人員認為,“宇宙變暖”與類星體有關,它們發出的紫外線會與氣體云中的氦氣發生反應,使溫度升高。當氦氣消耗殆盡后,宇宙才又重新進入一個冷卻時期。
面對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的挑戰,美國宇航局(NASA)與IBM研究院合作開發了一款基于人工智能和開放科學原則的新型AI地理空間基礎模型。據NASA近日發布的消息,美國宇航局(NASA)與IBM研究院合......
一項最新預測顯示,全球經濟到2049年的平均收入可能減少19%。這些模型進一步指出了碳排放不受限的潛在后果,以及這些后果對全球的不平均影響。對氣候變化導致的經濟損失的預測對于公共和私營實體......
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借助暗能量光譜儀器(DESI),繪制了最大的宇宙三維地圖,相關宇宙演化線索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暗能量似乎正在減弱。相關研究結果公布于預印本網站arXiv。最大宇宙三維地圖的......
氣候變化可能會改變人類的計時方式。3月27日發表于《自然》的一項分析預測,融化的冰蓋正在減緩地球的自轉速度,以至于下一個閏秒將被推遲3年。論文作者之一、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學家Duncan......
根據《通訊-地球與環境》3月22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在2035年的預計升溫幅度下,全球變暖可能導致食品通脹率每年最高上升3.2%,整體通脹率每年最高上升1.2%。這些發現還表明,盡管高、低收入國家都會經......
據《自然》報道,天文學家通過追蹤遙遠星系團的X射線,重建了近90億年的宇宙演化歷程。該分析支持了宇宙學標準模型。根據該模型,神秘的暗物質的引力作用是宇宙結構形成的主要因素。“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偏離宇宙學......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法國墨卡托海洋國際機構等全球16個研究......
今天,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大規模運用了“龍蝦眼”微孔陣列聚焦成像技術,......
世界衛生組織11月30日發布的《2023年世界瘧疾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瘧疾病例估計達到2.49億例,比2019年多1600萬例。氣候變化對瘧疾防治構成巨大風險,因此全球需要采取緊急行動減緩全球變......
11月19日,2023年度《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在京發布。本年度報告由設在清華大學地學系的柳葉刀倒計時亞洲區域中心領銜撰寫,來自國內外26個主要機構的76位專家共同完成。今年的發布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