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地理景觀遙感研究團隊對中國濕地土壤有機碳庫估算進行了優化創新研究,揭示了中國濕地土壤有機碳庫現狀特征、歷史變化和未來趨勢。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全球變化生物學》( Global Change Biology)。
據了解,濕地作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陸地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碳庫,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碳中和”背景下,精準估算濕地土壤有機碳庫現狀并了解其變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已有的研究發現,受土壤有機碳密度樣本數量有限、濕地空間分布數據不統一、估算方法多采用簡單的清單法或線性插值等因素限制,已有的大尺度濕地土壤有機碳庫估算結果不確定性較大,無法準確揭示濕地土壤有機碳的空間格局和儲量變化特征。
地理景觀遙感研究團隊構建了國家尺度濕地土壤有機碳密度樣本數據庫,包含2000—2020年20年期間的809個樣本,并集成多源地理空間數據集和自主完成的多期中國濕地空間分布數據集,采用機器學習方法揭示了中國濕地土壤有機碳庫變化的時空特征。
研究結果表明,20年間,中國濕地1米深度的平均土壤有機碳密度增長了6.15%,但由于濕地面積的減少,全國土壤有機碳儲量減少了8.03%;濕地土壤有機碳密度受氣溫和降水等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未來氣候變暖或干燥將導致濕地有機碳儲量的減少。
該研究從國家尺度濕地土壤有機碳密度樣本庫構建、具有數據一致性的國家尺度濕地分布數據集、濕地土壤有機碳密度空間預測方法三個角度入手,研究結果對估算和預測全球濕地土壤有機碳儲庫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將有助于加深對于國家和全球濕地碳循環的理解。
新年伊始,隨著全國各地兩會密集召開,各地的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也相繼出爐。記者梳理發現,截至2月18日,共有27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各地依據當地經濟發展潛力等因素,錨定了2......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科合肥智慧農業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王儒敬,院長助理、副研究員陳翔宇課題組與安徽理工大學教授唐超禮團隊合作,研發了用于土壤磷酸鹽現場連續監測的電化學微流體系統。相關......
記者近日從海南大學獲悉,該校三亞南繁研究院張金波與孟磊教授團隊發現,基于氮素循環知識的綜合管理可對生態系統氮駐留產生積極影響,這為降低全球氮損失風險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期刊《自然·......
文章信息第一作者:石陶然通訊作者:吳春發教授,駱永明研究員通訊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83......
由于長期淹水狀態,稻田成為溫室氣體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事實上,稻田土壤產生的甲烷,大部分在排放到空氣前已被好氧甲烷氧化菌所氧化。而好氧甲烷氧化菌可分為I型和II型兩個類群。它們具有不同的生理生態特性和代......
近日,生態環境部征集并篩選了一批先進固體廢物和土壤污染防治技術,編制形成2023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固體廢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領域)》(公示稿),并進行公示。《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中包括1......
生物結皮是干旱地區關鍵的生物組成部分,通過多種方式影響土壤CO2交換,在土壤碳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生物結皮可通過產生光合和呼吸作用直接影響土壤CO2交換,還可通過改變土壤微生物棲居環境間接影響土壤碳釋......
近日,生態環境部公開征求7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意見,涉及征求意見單位名單,水質17種雜環類農藥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征求意見稿)、《水質17種雜環類農藥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等,詳......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土壤環境研究室在土壤鐵礦物結合態有機碳庫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近日,相關成果分別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和Journ......
現有土壤修復處理時間長,污染物多樣化,處理技術缺乏通用性。因此,來自休斯頓萊斯大學的研究者們設計了一種可快速修復土壤中多種污染物的高溫電熱工藝。通過脈沖直流電輸入,使污染土壤在幾秒鐘內升至1000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