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1-26 11:57 原文鏈接: 研究揭示耕作方式對農田土壤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影響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耕作方式(免耕與翻耕)對亞熱帶稻田和旱地土壤自養微生物固定CO2功能與固碳微生物(細菌cbbL)數量的影響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土壤耕作作為農田管理的重要技術措施,是改善土壤耕層質量、培肥地力的重要途徑,對土壤生態環境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我國農田耕作方式主要有傳統耕作(翻耕、深松耕)、少耕(淺耕、旋耕)和免耕(留茬、留茬覆蓋)等。其中,免耕是目前生產上廣泛應用的一種耕作方式。不同耕作方式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性質,還可以間接影響農田耕層土壤的養分含量,并改變土壤微生物區系(數量、多樣性及種群結構等)。土壤微生物在推動土壤碳循環過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固碳功能及其功能微生物數量具有重要意義,可為探索提高土壤固碳能力的技術與機理提供理論依據。

      基于此,該團隊選取亞熱帶典型的2種稻田土壤和旱地土壤,采集原狀土和非原狀土來模擬免耕和翻耕方式,通過碳同位素連續標記示蹤技術結合密閉系統模擬培養,量化了免耕與翻耕下的土壤自養微生物碳同化能力,同時結合實時定量PCR技術,探討了其固碳關鍵功能微生物數量(功能基因(細菌cbbL)豐度)。結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免耕與翻耕)顯著影響稻田與旱地土壤自養微生物的CO2同化能力,表現為翻耕土壤具有較高的微生物CO2同化能力,為免耕土壤的1.8-3.1倍。實時定量PCR顯示,固碳細菌及其固碳功能基因(細菌cbbL)豐度主要表現為免耕土壤大于翻耕土壤,但是,固碳功能的表觀活性(specific CO2 fixation activity/土壤細菌cbbL單位拷貝數的固碳量)則表現為翻耕土壤顯著高于免耕土壤,這表明DNA水平上的細菌cbbL豐度可能并不總是反映其功能活性。土壤固碳功能的表觀活性可能是表征土壤微生物固碳能力的敏感性指標。這項研究指出了耕作方式對土壤微生物固定CO2的作用,其結果可為農田土壤固碳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上述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simulated tillage on microbial autotrophic CO2 fixation in paddy and upland soils 為題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審稿人和編輯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主題,該結果提供了一個深入理解耕作和土壤類型對微生物固定CO2的影響機制,……其結果可能是對土壤微生物固定CO2及其影響機制研究的極大補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擇優資助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文章

    重磅新品|EppendorfCS220CO2培養搖床,加速懸浮細胞生長!

    復雜重組蛋白的表達、哺乳動物細胞中病毒載體的生產和生物反應器初始培養接種物的生產,這些主要是在CO2培養箱中的搖瓶培養中完成。與這些應用相關的預算和時間規劃,可靠性相關聯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是污染,特別......

    植物所發現熱融塌陷加劇多年凍土區土壤呼吸對氣候變暖的響應

    多年凍土區經歷了顯著的氣候變暖,其增溫速率為全球平均值的2~4倍。氣候變暖引起的凍土融化會導致多年凍土中長期封存的有機質被微生物分解,以CO2等溫室氣體的形式釋放至大氣,從而加劇氣候變暖。作為劇烈的凍......

    大連化物所等提出低濃度二氧化碳直接電解轉化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碳基資源電催化轉化研究組研究員汪國雄和高敦峰團隊,與大連工業大學教授安慶大團隊合作,在二氧化碳(CO2)電解制備燃料和化學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

    新進展!利用單原子催化劑實現二氧化碳還原CC偶聯制乙醇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延強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團隊,聯合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劉彬、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在單原子催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實現了二氧化碳(CO2)電還原......

    大連化物所等利用單原子催化劑實現CO2還原CC偶聯制乙醇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延強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團隊,聯合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劉彬、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在單原子催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實現了二氧化碳(CO2)電還原......

    全天候太陽光驅CO2資源化利用研究獲進展

    發展CO2資源化利用技術,可為我國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提供重要機遇。CO2的資源化轉化是典型的負熵過程,需要大量的能量投入,因此清潔可再生的太陽能是較為理想的能源來源。地表太陽輻照強度受晝夜更替和天......

    南開大學張新星團隊JACS:微液滴活化轉化CO2新策略

    近日,南開大學張新星研究員團隊利用微液滴化學的獨特性質,在無需任何催化劑的前提下,還原了五氟碘苯(C6F5I),使其生成陰離子自由基(C6F5I?-),并與CO2反應,快速生成五氟苯甲酸(C6F5CO......

    研究揭示黃河源頭風化和CO2消耗過程的季節變化

    地質時間尺度上,硅酸鹽巖的風化通過吸收大氣CO2的方式進行,在調控全球氣候方面起到關鍵性作用,從而提供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宜居地球環境。然而,影響硅酸鹽風化速率的控制機制(氣候驅動或構造控制?)是地球科學......

    林線樹輪生長持續增加得益于大氣CO2升高的施肥效應揭示

    大氣CO2濃度持續增加,一方面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另一方面可通過增強植物光合作用,提高陸地植被系統吸收大氣CO2的能力(大氣CO2施肥效應),從而對全球變暖產生負反饋作用。由于大氣CO2增加與氣溫升高的......

    421ppm!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5月攀新高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科學家近日宣布,NOAA莫納羅亞大氣基線觀測站今年5月測得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達到421ppm(ppm為百萬分之一)的歷史峰值,比工......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