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患者接受化學療法時產生抗藥性,影響療效。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這源于化療藥物損壞惡性腫瘤周圍正常細胞,大量生成一種蛋白質,促進癌細胞生長并產生抗藥性。
這項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提高化療效果,延長癌癥患者生命。
生蛋白質
美國弗雷德?哈欽森癌癥研究中心成員彼得S?納爾遜率領研究小組,檢查正在接受化療的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患者的癌細胞,以探究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機理。
研究人員在由英國最新一期《自然―醫學》雜志發表的論文中寫道,人體內的癌細胞生活在一個非常復雜的微環境中,這種環境與周圍鄰居影響著癌細胞對化療的反應和抵抗。
研究人員發現,癌細胞周圍有一種正常細胞,名為“成纖維細胞”。這種細胞普遍存在于結締組織,分泌前膠原蛋白、纖連蛋白和膠原酶等細胞外基質成分,對不同程度的細胞變性、壞死和組織缺損以及骨創傷修復有重要作用。
化療時,成纖維細胞的脫氧核糖核酸(DNA)遭損壞,在癌細胞微環境內分泌大量蛋白質WNT16B,從而刺激癌細胞生長,侵蝕周圍組織,抵抗化療藥物。
促抗藥性
研究人員觀察到,化療時,WNT16B的生成量最多是不化療時的30倍。英國廣播公司(BBC)8月6日援引納爾遜的話報道,這一發現“完全出乎意料”。
WNT類蛋白質在正常細胞生長和某些癌癥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是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這類蛋白在抗藥性方面也有顯著作用。
納爾遜說,癌癥晚期患者化療失敗的主要臨床原因在于,消滅腫瘤所需劑量可能對患者造成致命傷害。
他說:“實驗室內,我們在癌細胞培養皿內加入大劑量有毒性作用的藥物,‘治愈’大部分癌癥,不過,對患者而言,如此高的劑量不僅會殺死癌細胞,也會殺死正常細胞。”
因此,對常見實質固態瘤患者的治療都是周期性給予小劑量藥物,以便正常細胞休養生息。這種方法可能無法根除癌細胞,并導致幸存細胞產生抗藥性。
或助增效
研究人員認為,尋找方法阻斷惡性腫瘤微環境中這種化療反應可能有助提高化療療效。
研究人員說,癌癥療法不斷進步,逐漸可以精確瞄準驅動癌癥的關鍵分子引擎,而非對準所有細胞的弱點,譬如損壞DNA,“我們的發現顯示,腫瘤微環境也能影響這類精準治療的成敗”。換言之,相同的癌細胞處于不同微環境中,可能對治療作出迥然不同的反應。
英國癌癥研究會成員弗蘭?鮑克威爾說,這項研究確認,腫瘤周圍健康細胞能幫助腫瘤產生抗藥性,下一步是要尋找辦法打破這種抗藥機制,使化療更有效。(來源:新華網 黃敏)
9月14日,英國諾丁漢大學領導的一個多學科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可使用帶電分子觸發癌細胞自我毀滅,從而靶向并殺死難以治療的腦瘤中的癌細胞。這種方法未來有望發展成手術中使用的噴霧治療。相關研究發表在......
——訪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磊教授光合蛋白質穩態研究-植物生長/逆境應答的能量基礎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礎,對植物的生長周期、結構、外觀和品質等都具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但是光逆境引起的光抑制會降低光合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185.shtm......
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分子機制,癌細胞通過這種機制保護自己免受癌基因誘導的復制壓力的影響。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使這種保護機制失效的策略,可作為輔助癌癥治療的方法之一。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
近年來,人工智能(AI)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ChatGPT橫空出世,引發生成式AI創業熱潮。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很多科研團隊和公司正在利用AI應對人類目前面臨的最大的科學挑戰:......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14日報道,英國科學家指出,血液中某些蛋白質水平升高或許預示著在未來十年內罹患癌癥、心臟病或運動神經元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他們開發出了一款基于血液中蛋白質相關信息的模型,將這一模型......
隨著越來越多的細菌對用于殺死它們的藥物產生抗藥性,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即使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抗生素也不能幸免。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基因擴增機制,這種機制會導致細菌對阿比西丁產生越來越強的抗藥性。眾所周知,阿......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部生物分子高效分離與表征研究組研究員趙群、張麗華等,與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副研究員龔洲合作,提出了利用原位化學交聯-質譜技術(invivo......
核糖體是細胞內的最豐富細胞器之一,負責將mRNA翻譯為蛋白質,是很多小分子藥物的作用靶點。核糖體在體外已得到廣泛研究,但其在人體細胞翻譯活躍過程中的分布仍不清楚。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研究所利用高分......
蛋白質SUMO化是一種重要的細胞活動調節機制,異常的SUMO化與多種癌癥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密切相關,其中去SUMO化作為整個SUMO化循環過程的一部分,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