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3-25 14:36 原文鏈接: 研究揭示西太平洋海山構造對海水生源要素的影響機制

      海山作為深海大洋中的獨特地貌,孕育著獨特的生態系統,探明海山區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鍵過程意義重大。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團隊通過對西太平洋5個典型海山區海水生源要素的影響機制進行系統研究,取得一系列新認識和新發現,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刊物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刊發。

      研究團隊通過系統研究西太平洋Y3、M2、M4、Magellan、M5等5個典型海山區不同水層海水中無機溶解態氮磷硅、顆粒態氮磷以及碳等生源要素的分布變化特征,發現Y3、M4和M5海山區真光層中生源要素受上升流的影響強烈,含量顯著增高,存在“海山效應”,而M2和Magellan海山區無“海山效應”。研究指出自東向西的北赤道流(NEC)與海山地形的相互作用是導致該區域“海山效應”的控制性因素,“海山效應”在同為東西走向的A斷面更為顯著。處在西太平洋暖池區(125-165°E,0-16°N)5個海山區,研究發現高鹽區和溫躍層、大洋低氧帶和葉綠素最大值層(DCML)等典型大洋水環境特征對其生源要素的分布、遷移和轉化有重要作用。

      研究還首次在低緯度海域的M4海山區發現了罕見的泰勒柱(海山周圍的反氣旋環流結構),通過對M4海山區理論計算和化學、水文、生態等多源數據的綜合分析,等溫線和等鹽度線、流速和流向數據及理論計算結果證實了這一以O站為中心、半徑為6.1千米泰勒柱的存在。M4海山泰勒柱導致該海山周圍水體營養鹽、葉綠素a和異養細菌等值線明顯隆起,使200米水深以淺水柱中環境參數的平均值在山頂附近顯著高于山坡水域,泰勒柱對其存在的海山區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

      以上西太平洋海山構造對海水生源要素影響機制研究為解析海山區生源要素與生態環境的耦合關系、探明海山生態系統運行機制提供了理論支撐。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A類先導科技專項、科技部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鰲山科技創新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等支持。馬駿為論文第一作者,宋金明為通訊作者。

      文章鏈接:

      1. Jun Ma, Jinming Song, Xuegang Li, Huamao Yuan, Ning Li, Liqin Duan, Qidong Wang. Control factors of DIC in the Y3 seamount water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20. DOI: 10.1007/s00343-020-9314-3.

      2. Jun Ma, Jinming Song, Xuegang Li, Huamao Yuan, Ning Li, Liqin Duan, Qidong Wang.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three seamount areas of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cean: Focusing on nutrient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9, 143: 163-174.

      3. 馬駿, 宋金明, 李學剛, 袁華茂, 李寧, 段麗琴, 王啟棟. 西太平洋Y3海山對營養鹽的影響及其生態環境效應. 地學前緣, 2020. DOI: 10.13745/j.esf.sf.2019.8.16.

      研究涉及的西太平洋海山位置

    相關文章

    首個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直接電解制氫在福建海試成功

    6月2日,記者從深圳大學獲悉,深圳大學/四川大學謝和平院士團隊與東方電氣集團聯合打造的全球首個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原理技術裝備在福建海試成功。據了解,此次海試是于5月17日至26日在福建......

    首個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直接電解制氫在福建海試成功

    6月2日,記者從深圳大學獲悉,深圳大學/四川大學謝和平院士團隊與東方電氣集團聯合打造的全球首個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原理技術裝備在福建海試成功。據了解,此次海試是于5月17日至26日在福建......

    首個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直接電解制氫在福建海試成功

    6月2日,記者從深圳大學獲悉,深圳大學/四川大學謝和平院士團隊與東方電氣集團聯合打造的全球首個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原理技術裝備在福建海試成功。據了解,此次海試是于5月17日至26日在福建......

    高效海水淡化技術—構建光熱界面蒸發的新策略!

    2023年3月8日,南澳大學徐浩蘭教授,清華大學張瑩瑩教授和深圳技術大學余利副教授在清華大學主辦的高起點新刊NanoResearchEnergy(https://www.sciopen.com/art......

    無需脫鹽的海水制氫新法,朝“綠氫”工業邁出關鍵一步

    科技日報記者劉霞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直接將海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而無需脫鹽。最新從海水中直接制取氫氣的方法簡單、可擴展,且比目前市場上的任何“綠氫”生產方法都更具成本......

    還敢生吃?日本即將核污水倒入大海

    為觀察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后所產生的影響,日本水產廳24日給出計劃,將2023年度氚活度水產品調查數量翻倍,由2022年的200個樣本增至380個樣本。報道中還指出,日本水產廳為盡快得到分析結果......

    科學家補齊海洋鉛循環拼圖

    河流向海洋輸運物質是海洋元素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以往的關注點主要是河流溶解態元素輸運對海洋元素收支的影響,對絕大多數元素來說,陸源顆粒物的貢獻目前尚缺乏理解和量化。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

    謝和平團隊破解海水直接電解制氫難題

    深圳大學1日發布消息稱,11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特聘教授謝和平與其指導的深圳大學/四川大學博士團隊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Amembrane-basedseawaterelect......

    蘭州化物所海水淡化光熱界面蒸發研究取得進展

    水資源短缺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亟需尋找經濟和可持續的方法凈化海水。太陽能驅動的界面水蒸發利用太陽能界面集熱的方式實現海水淡化,是最有希望獲得高質量淡水的方法之一。為實現高效的蒸發速率和光熱轉化效率,大......

    我國科學家在西太平洋海山獲得一系列新發現

    海山被譽為“海底大花園”,由于特殊的地理特征和水文條件,造就了獨特的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是多姿多彩的海洋生物聚集地,也是深海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熱點地區。近年來,在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科......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