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飛天、“蛟龍”入海、高鐵飛馳、航母入列……一系列國家重大工程的背后,有中國自主培養的研究生的卓越貢獻,他們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研究生教育在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0年來,中國研究生教育以“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為工作主線,先后實施兩輪綜合改革,加快建成研究生教育大國,整體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培養創新人才方陣,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
規模凸顯
研究生培養單位超800個
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持續完善,全國800多個研究生培養單位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輸送了60多萬名博士和650多萬名碩士。以服務需求為導向,研究生教育結構類型更加優化,中國特色學科專業體系更為完善,新增了網絡空間安全、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中醫等一批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別,形成了涵蓋14個學科門類、113個一級學科、47個專業學位類別的學科專業目錄,覆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
分類培養體系更加健全。在穩步發展學術學位的同時,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碩士專業學位授予人數占比從2012年的35%增至2021年的58%,博士專業學位授予人數占比從5.8%增至9%,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同等重要、分類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重點學科領域不斷加強。理工農醫類一級學科博士點從2012年的1944個增至2575個;“雙一流”建設中,理工農醫類學科占比達78.5%。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持續加強,甲骨文等一批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冷門絕學”得到傳承發揚。
據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介紹,10年間,研究生教育在交叉學科領域創新機制。“新增交叉學科門類,出臺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對交叉學科發展作出制度性安排,200多個學位授予單位自主設置了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雙碳等700多個交叉學科點。”洪大用說,“同時,在區域布局上持續優化。服務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博士點占全國的27.6%;服務西部大開發戰略,通過政策傾斜支持,促進西部地區博士授權高校占普通本科高校的比例達到并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值得關注的是,研究生培養中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模式更加成熟,逐步形成了高校與科研院所、高水平企業聯合培養的格局。其中包括:認定建設108家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探索農業碩士“科技小院”育人模式,帶動全國高校建設科技小院300多家;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四證合一”培養模式得到用人單位和研究生的廣泛認同。此外,研究生導師發展體系不斷完善,導師隊伍由2012年的29.8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55.7萬人,結構優化、質量提升,構建起國家典型示范、省級重點保障、培養單位全覆蓋的三級導師培訓體系。
提高質量
為求是創新注入攀升動力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楊衛擁有多年研究生教育的管理經驗,在他看來,過去10年是中國研究生教育大發展的10年,為民族騰飛開辟人才庫容。“近10年中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體現在博士生規模的壯大,尤其是理工科博士生規模的壯大得到了世界關注。”楊衛同時指出,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大是在重視質量的前提下完成的,這為求是創新注入了攀升動力。“2007年就啟動了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工程,審慎控制研究生招生的數量增長,2010—2021年期間的學位授予年增長率比之前30年增長回落10個百分點以上。推動質量監控,對學位的審核逐漸從反映師徒關系的導師許可制,到包括多名研究生導師的導師組許可制,再到嵌有盲審環節的學科許可制。”
質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線,質量失守會造成研究生教育的失血。事實上,以提高質量為核心,10年來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改革進行著一場全面深化。“2019年以來深入開展‘學位擠水’行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強化質量監管。持續開展學位點合格評估,2014—2021年撤銷103個學位授權點,196個學位授權點限期整改。加大博士學位論文抽檢力度,導師和研究生的質量意識不斷提升。”洪大用說。
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大學是前沿陣地。在北京大學,通過扎實開展強基計劃、數學英才班、物理學科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等項目,設計“3+X”本研貫通培養方案,學習成績優異、科研訓練成果顯著的學生,可以在本科三年級結束時直接進入研究生培養階段。同時加大資源投入,強化對基礎學科的支撐保障。而在清華大學,學校注重在工程領域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交流合作,提升自主培養高層次人才能力。近10年來,清華大學先后與全球知名高校合作開設了25個聯合培養學位項目,其中與美國耶魯大學等高校合作的7個培養項目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支持。2017年,清華大學與三大核電集團合作開設“核電工程與管理國際人才培養”項目,培養了一批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卓越工程師隊伍。
“科研貢獻更加突出。近年來新增院士和國家科技三大獎第一完成人中,我國自主培養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成員中,超過50%為在讀研究生,超過30%為在讀博士生。”洪大用說。
追求卓越
加快構建一流大學體系
“雙一流”建設高校,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陣,是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和科技創新人才的生力軍。“雙一流”建設高校承擔了全國超過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碩士生培養任務。過去10年,研究生教育的體系架構進一步健全,以追求卓越為目標,一流大學體系正加快構建。
引進和培育了一批世界一流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比例從2015年的60%增長到2020年的72%。持續提升吸引海外人才能力,引進匯聚了一批國際頂尖學者。
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增強。“雙一流”建設高校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等方面連續取得重要突破,取得了全球首座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并網發電、自主研發國內第一座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建設高校已連續3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3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的主要支持單位中,有11個來自建設高校。
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建設47個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一批重大學術研究工程取得實質性進展。高水平對外合作交流不斷深化,舉辦碩博層次合作辦學機構71個、合作辦學項目276個,與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生物醫學、環境生態等領域組建數十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引領帶動中國高等教育整體發展。“雙一流”建設引領帶動各地建設了410所地方高水平大學和1387個地方優勢特色學科,高質量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體系正在形成。洪大用表示,經過不懈努力,“雙一流”首輪建設總體實現了階段性目標,若干所高校逐步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材料科學與工程等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習與借鑒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必經之途,但是反思與創造是一流大學建設的根本所在。”洪大用強調,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致力于優化學科布局,深化評價改革,堅決破除“五唯”,堅決不圍繞各種流行的排行榜辦學,堅決突出貢獻、創新、質量和成效,充分發揮建設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作用,著力構建自主知識體系。
近年來,高等教育與科研的關系正變得越發密切,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論述。然而,蓬勃發展的科技創新活動如何為高等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賦能,實現三者之間的互聯、閉環乃至......
研究生嫖娼被開除起訴復旦,二審宣判復旦大學一研究生嫖娼被開除起訴學校一案近日迎來二審判決結果,據東方網·縱相視頻報道,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決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2021年9月,復旦大學3名研究生(......
在研究生階段,學校并不會教你如何管理你的時間,更多的是需要你自己摸索。但學校不教的,恰恰最重要。在讀博的諸多挑戰中,時間管理往往占據首位。根據Nature雜志對全球3200多名研究生的調查,有一半的人......
日前,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發布了《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十年發展報告》,公布了研究生培養單位貢獻力TOP100排行榜,中北大學位列全國第47名,成績位居山西省第一。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219.shtm根據《教育部關于開展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工作的通知》(教師函〔2022〕9......
近年來,我國高端人才日趨年輕化,時常有“90后博導”之類的新聞引發熱議。這些人才雖然年輕,但已然有了“導師”身份。與此同時,這些年輕導師與學生似乎也越來越近,他們有著同一時代的喜好,穿著、聊天也沒有太......
當前,2023年研考組織工作正在平穩有序推進。近日,教育部、國家衛健委、國家疾控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二十條”和“新十條”要求,就高效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考試組織工作進行專項部署,......
12月1日,發布提示,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于2022年12月24日至26日舉行。 ......
研究生入學前,想著靠研究生津貼實現經濟獨立;研究生入學后,卻被迫又得繼續啃老才能維持生活。這說的是你嗎?卡莉?金是美國波士頓大學的二年級博士生,她正遭受著金錢的困擾。她每年大約有4萬美元的研究生津貼,......
面對經濟困境、時間難題以及不確定的就業前景,不少研究生正在失去對學術生涯之路的信心。近日,Nature開展了2022年全球研究生調查,這是自2011年以來的六次調查中第一次囊括碩士研究生。此次調查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