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1-24 09:48 原文鏈接: 研究證實神經元可重編程為另一種神經元

      美國哈佛大學干細胞生物學家通過活小鼠實驗證明,腦中的神經元也能改變“身份”,通過直接譜系重編程,一種已經分化了的神經元能被轉化成另一種神經元。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發現表明腦細胞并非像人們過去認為的那樣是不可改變的,這有可能改變神經生物學的發展方向,并對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產生重大影響。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1月20日《自然·細胞生物學》雜志上。

      實驗中,研究人員把胼胝體投射神經元轉變成了類似的皮質脊髓運動神經元。胼胝體投射神經元把大腦兩半球連在一起,皮質脊髓運動神經元受損則能導致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為了讓神經元變身,他們用了一種名為Fezf2的轉錄因子,這種轉錄因子已知在胚胎皮質脊髓神經元的發育中起著核心作用。

      研究人員說:“在自然界,我們從未見過一種神經元改變自己的‘身份’。”哈佛大學干細胞與再生生物學(SCRB)系副教授Paola Arlotta說,“這項研究也是對‘活體神經元本性不可更改’這一信條的檢驗,我們已經毫無疑問地證明它們可以改變。”雖然這只是概念性的簡單實驗,但技術上卻非常困難。

      該實驗開始于5年前,研究人員分析了成千上萬的神經元,尋找可能暗示著開啟重編程的分子標記和新連接,直到兩年前才有了突破。更重要的是,這一實驗是在活小鼠的腦中而不是在培養皿中進行的。由于實驗小鼠比較年輕,因此他們還不確定在更老的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實驗能否成功。如果可能的話,將對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產生重大影響。

      Arlotta說:“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只影響某一種神經元,其他種類的神經元大部分保持完好。比如在ALS中,最受影響的是腦中的皮質脊髓運動神經元和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其他系統中的神經元只是選擇性死亡。如果能利用幸存下來的神經元,直接變成皮質脊髓運動神經元,即使只有很小的比例,也足夠用于恢復基本功能了。”

      目前,Arlotta正與哈佛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同事合作,解釋神經元重編程的生理機制,并研究它們是怎樣和以前的神經網絡進行通訊的。阿羅塔希望這項研究能有助于探索神經生物學新領域的邊界,推動從神經元重編程到疾病相關生物路徑重設計的發展。

    相關文章

    更好模擬和理解人腦,薄如原子的人工神經元面世

    來自英國牛津大學、IBM歐洲研究所和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宣布了一項重要成就:他們通過堆疊二維(2D)材料,開發出一種厚度僅幾個原子大小的人工神經元,其能夠處理光和電信號進行計算,有望用于下一......

    缺乏神經元“修剪”可能會導致腦疾病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賈天野領導的一項最大規模的青少年腦部掃描研究發現,許多完全不同的疾病,如抑郁癥、恐懼癥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可能都有相同的潛在原因——大腦神經連接“修剪”的延......

    Aβ寡聚體與神經元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研究院與重慶大學、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合作,在Aβ42寡聚體與神經元作用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Aβ42寡聚體可以引起神經元的功能缺失,從力學生物學的角度研究其作用機......

    劉明院士團隊:自旋神經形態器件研究新進展

    生物啟發脈沖神經網絡架構有望通過模擬人腦的高算力、高并行度、低功耗等特性,解決馮·諾依曼架構存儲墻和能效瓶頸等問題。然而,面向構建脈沖神經網絡的神經形態硬件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基于傳統CMOS的神經......

    3016個神經元和54.8萬個突觸,首張昆蟲大腦圖譜繪就

    圖片來源:EyeofScience/SciencePhotoLibrary科學家繪制了第一張完整的昆蟲大腦圖譜,包括所有神經元和突觸。這是理解大腦如何處理感官信息流并將其轉化為行動的里程碑式成就。相關......

    感覺神經元的過度機械傳導會導致關節攣縮

    近日,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ArdemPatapoutian及其小組發現,感覺神經元的過度機械傳導會導致關節攣縮。這一研究成果于2023年1月13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研究人員表示,遠端關節攣......

    更逼真人工有機神經元問世

    瑞典林雪平大學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人工有機神經元,能逼真模仿生物神經細胞的特征。這種人工神經元可刺激自然神經,使其成為未來各種醫學治療的有前途的技術。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自然·材料》雜志上。新開發的人......

    神經元調節反應敏感度機制發現

    科技日報柏林12月10日電(記者李山)近日,德國波恩大學領導的科研團隊揭示了大腦中的神經元調整反應敏感度的機制。他們發現一種特殊酶可調控中間神經元,進而獨立調節神經細胞對傳入信號的反應敏感度。相關成果......

    大腦神經元連接協調恰似“交響樂”

    人類大腦有近86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有多達10000個突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互連網絡,構成了行為和認知的基礎。最新一期《科學》特刊連發4篇文章,綜述了科學家對大腦復雜連接(“連接組”)及其如何驅動......

    可重編程材料實現選擇性自組裝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139.shtm科技日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張夢然)創建自動化結構或機器的過程至今仍是自上而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