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12-03 11:22 原文鏈接: 碳家族再添新成員!學者發現次晶態金剛石

      近日,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緱慧陽等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合成了一種新形態的金剛石——次晶金剛石(Paracrystalline diamond),填補了非晶結構和晶體結構之間原子排列尺度上的缺失環節,為深層次理解非晶材料的復雜結構提供了密鑰。該成果于11月25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

      一般來說,根據是否存在長程周期性,將固體分為結晶態和非結晶態。然而,當晶體中的長程有序度顯著降低時,區分這兩種狀態就變得異常困難,特別是對于強共價和類共價固體。

      為了探索這一結構之謎,理論科學家們提出了次晶態結構模型,其本質上是在非晶基體中引入納米尺寸的中程有序(MRO)結構,即完全由中程有序的次晶組成,又不具有長程有序性。此前,一直未能在自然界或實驗中發現這種物質狀態。

      緱慧陽與合作者通過其在大腔體壓機中發展的最新極端高壓技術,在30GPa、1500-1600K的溫壓條件下對富勒烯(C60)前驅體進行高溫高壓處理發現,壓縮的富勒烯聚合轉變成為一種高密度無序的sp3鍵合的碳。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顯示,樣品中存在高密度且均勻分布的類晶體團簇(尺寸為0.5-1.0nm),其原子構型接近于立方和六方金剛石,且具有很高的晶格畸變,即次晶金剛石。

      

    圖片 3.png


      由亞納米尺寸次晶為主要構成次晶金剛石 圖由作者提供

      為了探索次晶金剛石的形成過程,研究人員對C60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結構演變進行了大尺度的分子動力學模擬,建立了與實驗結果高度匹配的次晶金剛石模型。模擬結果顯示,其合成主要歸功于兩個因素:一是由于金剛石具有最大的四面體序參量。與非晶硅相比,非晶金剛石在兩個原子配位殼層內存在超強的類金剛石短程有序性,這一特征有利于中程有序結構的形成;二是依賴于C60的結構特點,C60向次晶金剛石轉變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

      “模擬結果顯示,次晶金剛石和非晶金剛石具有顯著的結構差異。二者都不具有長程有序性,且在第一個配位原子層,次晶金剛石和非晶金剛石同時具有相似的有序性。然而,在中程尺度范圍(2-5原子層),次晶金剛石的有序性雖然在逐步降低,但是有序性遠高于非晶金剛石。”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教授生紅衛說。

      “這種次晶態的發現,在結構拓撲上鏈接了非晶態和晶態,對于揭示非晶材料復雜的結構本質具有深遠意義”,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唐虎告訴《中國科學報》,“次晶金剛石的發現為碳材料家族增加了一種新的結構形態,它兼具優異的機械性能、熱穩定性以及獨特的光學特性,在高端技術領域和極端環境下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有利于進一步開發新型類金剛石材料。”

      相關論文信息:

      DOI:10.1038/s41586-021-04122-w


    相關文章

    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質圖集發布

    4月21日,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質圖集正式發布,圖集包括《1:250萬月球全月地質圖集》和《1:250萬月球分幅地質圖集》(中英文版,含說明書),其中《1:250萬月球全月地質圖集》包含《1:250萬......

    科學家準確預報中國臺灣花蓮地區7.3級地震

    《中國科學報》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地空學院主建的被譽為“超級觀測站”的跨圈層垂向擾動觀測系統準確預報了中國臺灣花蓮地區7.3級地震。據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空學院主建的被譽為“超級觀測......

    科研團隊多手段診斷地下水氟污染危害

    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高旭波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危險材料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干旱半干旱地區高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學—穩定同位素、污染源解析及健康風險》。該研究提出了有效的地下水管理技術......

    “環流觀測與地質記錄”前沿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

    近日,“環流觀測與地質記錄”前沿交叉論壇暨海洋地質前沿論壇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南沙新園區舉行。會議期間,與會人員參觀了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南沙新園......

    200年地質之謎終獲解,白云石首次在實驗室種植成功

    200年來,科學家一直未能在實驗室種植出一種自然形成的常見礦物“白云石”,但現在,來自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終于取得了成功。發表于最新一期《科學》雜志的研究成果,有望為半導體、太陽能電池板等領域帶來性能更......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內蒙古研究院揭牌成立

    8月11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內蒙古研究院成立暨揭牌儀式在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舉行。鄂爾多斯市委書記李理,市委副書記、市長杜匯良,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甄華,副市長孔繁飛,我校校長王焰新、副校長......

    鉀資源僅占全球儲量2%!我國補“鉀”取得重要進展

    面對鉀資源匱乏、進口依存度高、供應鏈安全無法保障等難題,我國無機鹽行業近年來從礦產勘查、境外開發、技術升級、高效利用等方面積極行動,確保鉀資源供應。這是6月8日在青海省格爾木市舉行的2023世界鉀鹽鉀......

    一塊廢料堆里不起眼的石頭如何解開長期以來的鉆石之謎

    昆士蘭科技大學(QUT)的兩名研究人員利用一臺簡單的筆記本電腦和一塊從鉆石礦的"廢料堆"中獲得的巖石,揭開了圍繞鉆石在地球古老大陸的深層根部形成的一個長期的地質之謎。主要作者、昆士......

    憶董申保:走遍祖國山河,描繪地理脈絡

    地質研究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就是編圖。看似普通的變質地質圖,被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色塊填滿,卻能反映各地區不同時期變質作用的特征及時空變化規律。變質巖區編圖工作隊的地質調查和找礦工作對于國家建設具有重......

    地大未來城,聚英集薈——湖北省第四屆色譜質譜學術會

    4月2日第四屆湖北省色譜質譜學術會議在中國地質大學未來城校區成功舉辦。本屆會議由湖北省化學化工學會色譜質譜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旨在為更好的探討色譜......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