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量子液體低于某臨界轉變溫度會形成超流態。比如氦最豐富的同位素,氦-4,在低于 2.17 K(?270.98°C) 時便會變成超流體。氦-4形成超流態的相變稱為Lambda相變(Lambda transition),因它的比熱容對溫度曲線形狀如同希臘字母“λ”一樣。凝聚態物理學中一些相近的相變亦因而叫作Lambda相變。氦較貧乏的另一種同位素,氦-3,在更低的 2.6 mK 成為超流體。這個溫度只是比絕對零度高幾個毫開爾文。
雖然這兩個系統的超流體表征很相似,但其本質卻是南轅北轍。氦-4是玻色子,其超流性質可以用玻色-愛因斯坦統計解釋。可是,氦-3是費米子,其超流性必須用到描述超導體的BCS理論之推廣才可了解。其中,原子代替了電子形成庫柏對(Cooper pair),而它們的吸引作用力調控機制由自旋波動 (Spin fluctuation) 代替了聲子。詳情請參看費米子凝聚態。超流體和超導體的統一理論可以以規范對稱破缺(Gauge symmetry breaking) 表達。
超流體,如超冷凍的氦-4,有很多稀奇的性質。它就像一般液體加上超流體的特有的性質,如全無粘性、零熵度,和無限大的熱傳導率。(故此在超流體中出現溫差是不可能的,就如超導體內沒有電勢差一樣。)其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熱機效應”(Thermomechanical effect),或稱“噴泉效應”(Fountain effect)。如一纖細管放在一池超流氦之中,而纖細管被加熱 (如對它照光),氦便會爬上管頂。 這是克勞修斯-克拉佩龍方程的結果。另一樣奇特現象是超流氦可以在任何放置它的容器表面上形成一層單原子厚度的液體薄膜。
一個比零粘性更為基本的性質是超流體在旋轉的容器中會有量子化的渦度 ,而不會隨容器均勻轉動。奇怪的是這個旋轉體會相對與恒星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