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2213.shtm
北京時間6月4日6時33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現場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身體狀態良好,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5時42分,按照飛行程序,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之后,飛船返回制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返回艙成功著陸,擔負搜救回收任務的搜救分隊及時發現目標并抵達著陸現場。返回艙艙門打開后,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身體健康。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于2022年11月29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后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3名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完成大量空間科學實(試)驗,進行了4次出艙活動,圓滿完成艙外擴展泵組安裝、跨艙線纜安裝接通、艙外載荷暴露平臺支撐桿安裝等任務,配合完成空間站多次貨物出艙任務,為后續開展大規模艙外科學與技術實驗奠定了基礎。
作為迄今為止執行任務時平均年齡最大(53歲)的航天員乘組,他們不僅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個乘組出艙活動次數的紀錄,還見證了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的歷史時刻。
隨神舟十五號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的,還有中國空間站第四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相關樣品在東風著陸場交付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4日14時左右,部分實驗樣品運抵北京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應用系統總體與相關實驗人員對返回實驗樣品基本狀態進行檢查確認,并交接相關實驗科學家開展后續研究。
據介紹,空間應用系統隨神舟十五飛船返回艙共下行15項科學項目的實驗樣品,包括細胞、線蟲、擬南芥、再生稻等生命實驗樣品,以及多種合金材料、新型紅外探測器材料、非晶薄膜材料等材料實驗樣品。下行實驗樣品總重量20余公斤。
后續,科學家將對返回生命樣品進行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在軌生長發育和代謝等相關分析,通過與地面比對分析研究,解析空間微重力、輻射對于實驗樣品作用的規律和分子機理,為進一步創制適應空間環境的作物和開發利用空間微重力、輻射等資源提供理論依據。材料實驗樣品將在實驗室進行測試分析研究,以期揭示在地面重力環境下難以獲知的材料物理特性和化學變化過程的規律,獲得高性能制備工藝關鍵條件,指導地面新材料制備。
神十五載人飛船返回艙 王友泉攝
航天員費俊龍 汪江波攝
航天員鄧清明 汪江波攝
航天員張陸 汪江波攝
中國科學院試驗隊前往著陸場迎接實驗包 王友泉攝
近日,我所能源催化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動力電池與系統研究部(DNL29)陳忠偉院士、毛治宇副研究員團隊,聯合西安交通大學馮江濤教授,在電池健康管理領域取得新進展。合作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深度學習模型,有......
2024年8月18日,一個平靜的周日上午,我正準備和學生進行學術談話交流,打開手機竟看到了周光召先生逝世的消息,點滴往事頓時浮現腦中,更多的是無限的悲痛與追思……周光召先生1929年出生于湖南長沙,他......
近日,浙江某高校教師在網絡上曝光由于其教授的3門課程學生不及格率高于30%,學校要求該老師就此作出解釋說明并提供整改方案。此事一經曝出,隨即引起各方的關注及爭論。在筆者看來,如果簡單地討論學校、學生和......
近日,廣東醫科大學與深圳市寶安區衛生健康局簽署合作共建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集團深圳寶安中心醫院協議,并舉行揭牌儀式。廣東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盧景輝,深圳市寶安區副區長李宏濤等出席簽約揭牌儀式。廣東醫......
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黃振烈團隊在一種腸道特異性對納米塑料高度敏感的腸道Nrf2(細胞氧化應激通路中最重要轉錄因子)特異性敲除小鼠中開展了一系列實驗研究,揭示了腸道與神經系統健康之間的直接關聯。......
8月21日,位于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小漠國際物流港,一艘汽車滾裝船緩緩靠港,將在裝載近2000輛國產新能源車后運往新加坡、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像這樣整車出口的滾裝船已是小漠國際物流港今年第12艘次。新......
8月20日,“‘大寫的科學革命’研討會暨《科學思想史》出版座談會”在科學出版社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華南師范大學、科學出版社主辦,來自科學界、科學史界和科學技術哲學......
近日,第五屆野生動物監測與保護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全國動物聲學科學與應用大會在北京舉行。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鼎湖山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范宗驥出席大會并作專題報告,同時領取“自然保護地科研監測......
近日,以“自然生態綠色發展”為主題的中國生態學學會2024年全國生態日系列科普活動主會場活動在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以下簡稱華南植物園)舉行。會上,中國生態學學會第一屆生態科普教育基地聯盟啟動成立。本......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新工科建設背景下,要明確實施新一輪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新工科教育的核心問題,深刻理解跨學科、多學科和交叉學科的教育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周緒紅在中國鋼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