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一年一度的福建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頒獎儀式在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舉行。基金會理事長洪茂椿院士,理事吳新濤院士,福建省人大常委、福建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宜安教授和福建物構所副所長黃藝東共同為2011年度盧嘉錫化學獎、盧嘉錫優秀導師獎、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獎的獲得者頒獎。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研究所的獲獎者以及福建物構所的研究生們齊聚盧老先生長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共同緬懷他的科學精神,弘揚他的學術思想。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梁敬魁院士獲得了兩年一度的盧嘉錫化學獎,基金會向他贈送了盧嘉錫紀念銅像。他委托福建物構所黃豐研究員宣讀了獲獎感言,他說在四年大學生涯中,盧嘉錫先生講授的《物理化學》是他最喜歡的課程之一,“盧先生講課由淺入深,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推導嚴密,而且生動而有趣,富有哲理性和啟發性”。正是盧先生的教誨和引導,他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選擇——選擇物理化學作為將來從事的專業。為報答恩師盧嘉錫先生多年的諄諄教誨和指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他特將獲得的的獎金捐贈給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會,以獎勵更多從事科學研究的后起之秀和學生。
盧嘉錫優秀導師獎獲得者代表,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房貞政教授在發言中表達了他此次獲獎的激動心情。房貞政教授從1991年開始擔任研究生導師,至今已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共80名,他要求學生首先要學會做人,其次學會做事,即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懇懇做事,認認真真做學問。在擔任福州大學副校長15年的時間里,房貞政教授一直遵循“注重教育質量,嚴謹治學,嚴格管理”的理念管理教學工作。盧嘉錫先生曾任福州大學副校長、福州大學學位委員會主席,為福州大學留下了“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房貞政教授說自己的導師工作和教學管理工作得益于盧老先生的思想和精神。30年前,盧嘉錫先生作為福州大學的學位委員會主席為房貞政教授頒發了碩士學位證書,至今他仍然珍存著與盧老的合影;30年后,房貞政教授在這里獲得了盧嘉錫優秀導師獎,這對于他來說,意義非比尋常。
清華大學化學系理論與計算化學專業博士生蘇靜代表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獎獲得者發言。她說導師李雋是盧嘉錫先生培養的博士生,“老師經常給我們講當年盧先生為人師表和悉心教導學生的情形。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盧先生知識淵博,總是非常關注科學的前沿發展,經常定期與學生和助手們討論。經常都有后輩排著隊等著進盧先生的辦公室聽他指導科研工作,而盧先生總是在百忙之中擠出時間細心聽取學生的匯報,并經常提出深刻的見解。”老師還常常引用盧先生的一句科研心得“毛估比不估好”來鼓勵同學們面對科研難題要敢于去想去做。對于蘇靜來說,獲得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獎既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因為它寄托了盧先生對于我們學術青年的希望:勤奮努力、勇于創新、立志獻身科學事業、振興中華。她表示一定會繼承和發揚盧老對科學研究孜孜以求的精神,追求創新、探求真理、勇于攀登科研高峰。
最后洪茂椿代表基金會祝賀各位獲獎者,并回憶了盧嘉錫先生的求學經歷和時刻服從國家需要的輾轉工作歷程。盧老是我國結構化學的奠基者和創始人,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其中不乏院士和大學校長。1960年,根據國家需要,盧老創立了福建物構所,這是他傾注了半生心血的地方,他“團結、奮進、求實、創新”的所訓和“五重雙結合”的科學思想一直指引著福建物構所的發展方向。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會的意義在于資助和獎勵更多的人從事科學研究,其影響力也在逐漸擴大,評獎范圍也突破了化學學科,涵蓋了數、理、化、天、地、生等各學科,參評單位也從創辦的幾個單位擴大到北京、上海、西北、西南等各地科研院所和高校。洪茂椿表示基金會將努力做好各項工作,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從事科學研究。
用基金的形式來激勵科學創新、支持人才培養是盧老的夙愿。盧老逝世以后,2003年,由福建物構所、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和盧嘉錫先生的親屬發起,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成立,隸屬于中國科協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2005年由福建物構所和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共同舉辦了盧嘉錫學術思想研討會,并第一次頒發盧嘉錫優秀導師獎和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獎。2006年,福建盧嘉錫科學教育基金會正式成立,每兩年評一次盧嘉錫化學獎,每年評一次盧嘉錫優秀導師獎和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獎,用于資助自然科學基礎研究中的前沿項目,獎勵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迄今為止,基金會共評出優秀化學獎3名、優秀導師獎近50名和優秀研究生獎100余名。
人工智能正迅速走向超人智力階段。嘗試過OpenAI-o1的就知道它確實達到了博士水平 ---用復雜的物理數學問題檢測發現,它不僅是掌握了相關知識,還能夠探索式思考。復雜的數學計算對AI來說,......
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5點45分許,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DavidBaker獲獎,以表彰其在計算蛋白質設計方面的貢獻;另一半則共同授予英國科學家DemisHassabis和JohnM......
人工智能時代到來,科學教育是被賦能還是被顛覆?面對新的技術環境,從中學到高校,學生需要怎樣的科學教育?怎樣才能真正讓創新人才涌現而出?科學教育領域亟需尋路,一場前沿專家的對話在上海展開。6月25日下午......
臺灣首座為全球個人或機構設置的學術研究獎“唐獎”每兩年頒布一次。18日起,第六屆“唐獎”得獎人名單在臺北公布,化學家奧馬爾·亞吉(OmarM.Yaghi)獲得“永續發展獎”。2012年12月,“唐獎”......
為進一步推動化學領域事業發展,紀念傳承唐敖慶先生精神,鼓勵更多科研工作者在化學領域做出開拓性、創新性研究工作,吉林大學唐敖慶教育基金會自2024年起,面向全國設立唐敖慶化學獎,由中國化學會負責評審和確......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阿龍·切哈諾沃25日在北京表示,下一代藥物日趨個體化,“爆款”藥品將一去不復返。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
10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主辦的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七屆科學教育論壇在京舉行。論壇吸引了包括院士專家、中小學校長與教師、一線科普工作者以及來自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的管理工......
圖片來源:JONATHANNACKSTRAND/AFPVIAGETTYIMAGES10月4日,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MoungiG.Bawendi)、哥倫比亞......
北京時間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MoungiG.Bawendi,AlexeiI.Ekimov和LouisE.Brus,以表彰他們在“量子點的發現和合成”方面所做出的......
“我經常使用微信、支付寶、淘寶等,它們給生活帶來便利。”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邁克爾·萊維特,不僅演講報告上每句話都做中文標注,并且表示,自己是“中國App愛好者”。邁克爾·萊維特做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