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催化CO2還原反應(CO2RR)的產物中,甲酸/甲酸鹽是一種關鍵的可再生化工原料的中間體和潛在的儲氫材料,引起許多領域的關注。近年來,鉍基材料由于無毒無害、價格低廉,在CO2RR電催化反應展現出強的穩定中間體的能力,具有大的氫析出電位以及低的一氧化碳(CO)吸附能,被認為是潛在的工業催化劑。目前,許多鉍基催化劑在電催化還原CO2制甲酸/甲酸鹽的反應中展現出很高的選擇性,但仍然面臨著電流密度較低,長時連續使用的穩定性問題。實現CO2的工業級轉化,通常至少要求電催化反應的電流密度達到200mA/cm2以上,長時穩定性為數百小時。
近期,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起龍課題組利用模板策略和電化學拓撲轉化法構,筑具有三維多孔網絡狀的原子薄層鉍烯超結構(Bi-ene-NW),并將其用作薄膜電極用于CO2電還原應用。Bi-ene-NW具有豐富的邊緣缺陷位點、高度暴露的活性中心、良好的質量和電子傳遞等特點,在H型電解池中展示出大的電流密度、高的甲酸鹽選擇性(~95%)和局部電流密度(>80mA/cm2),陰極能量效率能達到65%,甲酸鹽產率達到1028mmol/h/g。同時,在100mA/cm2的電流密度下可平穩持續運行500h以上,相比先前報道Bi基催化劑展現出明顯優勢。另外,為避免CO2溶解度低導致的質量傳遞問題,該研究將Bi-ene-NW制成氣體擴散電極用于液流電解池,CO2還原電流密度提高到600mA/cm2。在KHCO3溶液中,Bi-ene-NW電極可在200mA/cm2的商業電流密度下連續運行110小時,并保持高的甲酸鹽選擇性,展現出潛在的商業使用價值。通過工況條件下的原位全反射紅外光譜(operando ATR-IR)和理論計算,研究進一步闡明,Bi-ene中粗糙的面邊緣和面內孔隙邊緣的豐富缺陷位點有利于穩定*OCHO中間體。
相關成果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上。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
原子薄層鉍烯三維多孔網絡的構筑及CO2電還原應用
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碳基資源電催化轉化研究組(523組)在電化學合成氨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一種一體化的無定形/晶型雙相銅泡沫電極,并通過穩定催化劑中亞穩態的無定形結構,實現了安培級電流密......
可再生能源驅動的二氧化碳(CO2)電化學還原技術是前景廣闊的可持續未來技術。在安培級電流密度下,實現可儲存液體燃料的高效生產是二氧化碳電還原技術的瓶頸。同時,在大電流密度下,催化劑表面無論發生CO2還......
日前,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明華課題組在電催化塑料升級回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國際期刊《美國化學會催化》上。石油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簡稱PET)是一種高分子熱塑性......
記者9月8日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獲悉,該校理學院教授何思斯與副教授周佳課題組在硝酸鹽電催化轉化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設計出一種在廢水中利用及高效轉化硝酸鹽為氨的高效電催化劑,為廢水處理和低碳能源生產......
貴金屬硫族化合物具有豐富的晶體構型,兼具成本優勢,在電催化領域展現出潛在的應用價值。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楊軍、劉卉和徐文青,開發出耦合球磨固相混合和快速焦耳熱法,用以實現貴金屬硫族化合物納米......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肖建平團隊在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和羥胺選擇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了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和羥胺具有結構敏感性,為電催化高效可控合成羥胺和電合成催化劑的......
記者5月1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曾杰教授和耿志剛教授研究團隊針對硝酸鹽電還原合成氨反應,設計了一種串聯催化劑,通過耦合銅單原子催化劑與四氧化三鈷納米片,調控硝酸鹽電還原過程中中間體的吸附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能源與環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鄧德會以及副研究員崔曉菊和于良等,在甲烷室溫電催化轉化的研究中取得進展。該研究實現了由高壓-電芬頓驅動的甲烷與......
移居火星是人類的夢想,但首先要解決缺乏氧氣的問題。火星上存在水資源的可能,為利用太陽能驅動的電催化析氧反應制備氧氣提供了機遇。人類無法在無氧的火星環境下長期生存,因而在火星上就地取材創制催化劑成為難以......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曲久輝院士團隊基于實驗研究與多物理場有限元模擬,在電化學膜孔道中的限域氧化反應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Unveilingthespatiallyconfinedox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