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08-10-08 09:58 原文鏈接: 科學原來也可以這樣搞笑搞笑諾貝爾獎發人深省

      和22年前到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化學獎一樣,威廉·利普斯康(William Lipscomb)博士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一道出現的數學家曼德布洛特(Benoit Mandelbrot)也是西裝革履。這位分形理論(Fractal)提出者還把皮鞋擦得锃亮。

      不過,他們來到哈佛大學這個最為莊嚴的開會地點,并不是為了發表科學論文,而是要喝下600毫升的瓶裝可口可樂。

      這是10月2日舉辦的第18屆“搞笑諾貝爾獎”(the Ig Nobel Prize)的頒獎典禮現場。當主持人宣布今年的化學獎得主是兩組科學研究(一組發現可口可樂具有殺精作用,另一組的結論恰恰相反)時,這兩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在臺下用“喝可樂”向獲獎者表達慶賀。

      這是“搞笑諾貝爾獎”的一貫風格。和真正的諾貝爾獎有所不同,這個獎項旨在鼓勵那些“無法也不應該被盜取”的研究。用創辦人和組織者馬克·亞伯拉罕斯(Marc Abrahams)的話說,就是要“乍看之下令人發笑,細細品味發人深省”。

      每個人都偷偷摸摸地做些與日常行為迥然不同的事情

      這天晚上的桑德斯劇場,1200個座位擠滿了人。據說價值40美元的門票早在8月份就被搶購一空。這是哈佛大學最為古老的禮堂之一,擁有300多年的歷史,1997年江澤民訪美就選擇在此演講。

      7點35分,隨著燈光逐漸變暗,一個身穿黑色禮服,扎條金色領帶的高個子男人率先出場。只見他拿出一把足有50厘米長的劍,毫不猶豫地插入自己的喉嚨。

      這位名叫丹·邁爾(DanMeyer)的美國人是去年“搞笑諾貝爾獎”的醫學獎獲得者。他的研究指出吞劍這種表演并不輕松,還會導致喉嚨損傷和食道穿孔。

      在觀眾們發出的陣陣尖叫聲中,一位哈佛大學醫學院系主任迅速拔劍而出,緊接著高呼道:“歡迎來到‘搞笑諾貝爾’!”

      這幕熱鬧的場面讓亞伯拉罕斯感嘆不已。他回憶起1991年首次舉辦“搞笑諾貝爾獎”的場景。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個容納350人的博物館,“每個人都偷偷摸摸地做些與日常行為迥然不同的事情”。與會者甚至有些緊張,“感覺似乎遲早某位權威人物將匆匆忙忙地跑進來,要求立刻停止這場鬧劇,趕快回家睡覺。”

      當時,一個名叫《不可復現結果雜志》(Journal of Irre producible Results)創辦了這個獎項。上世紀中葉,兩位科學家亞歷柯斯·科恩和哈里·利普斯在以色列創辦了這本科學幽默雜志。據說,編輯們常常收到讀者來信,希望能夠幫助他們獲得諾貝爾獎。

      “我總給他們解釋說,我在這些事情上沒什么影響力,但他們都會非常詳盡地向我解釋他們都做了什么。”亞伯拉罕斯最初很是無奈。

      但這也觸發了他的思考,“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有所成就,或者至少做出過某些事情,然而,他們從未被授予過任何可以讓人值得驕傲的獎項。”

      這也是“搞笑諾貝爾獎”創立的初衷,旨在授予那些做過“異常愚笨卻又能啟發思想”的事情的人。在亞歷柯斯·科恩的建議下,獎項以“Ignoble Prize”(不光彩獎)來命名,并根據諾貝爾獎來設置獎項。十個獎項中既包括物理獎、化學獎、和平獎等諾貝爾傳統獎項,也增加了工程、醫學等內容。每年,這個“姐妹獎”還會搶先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之前的一到兩周內舉行。

      打開18年來“搞笑諾貝爾獎”的獲獎名單,會發現許多看上去匪夷所思的研究:來自挪威的生物學家評估了淡色啤酒、大蒜和酸味奶油對于水蛭胃口產生的效果;一位意大利心理學家撰寫了一份有關“放屁可應對難以言表的恐懼”的報告;今年的生物獎還頒發給了法國圖盧茲國立獸醫學校的一群科學家,他們研究發現狗身上的跳蚤比貓身上的跳得更高——平均相差20厘米。

      但在亞伯拉罕斯看來,這些研究雖然看上去毫不起眼甚至荒誕不經,但都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來自巴西圣保羅大學的考古學教授阿斯托爾福·阿勞若(Astolfo G.MelloAraujo)和同事榮獲了“搞笑諾貝爾獎”的考古獎。他們通過六絆犰狳搬運考古材料的實驗,得出了這種穴居動物可能改寫人類進化史的結論。

      原來,打洞本領超強的犰狳常常把一個考古挖掘地搞得亂七八糟,因為它們在挖洞時會移動一些埋在地下的物品。當人們發現這些具有考古價值的物品時,它們已經距離原來的位置數米遠了。于是,關乎人類歷史進程的考古結果可能就這樣被犰狳無意中篡改了。

      在亞伯拉罕斯看來,滿足人們的求知欲是科學研究的真正目的。他認為現在不少研究已經脫離了科學的本質,僅僅是為了職務升遷或者發表論文。

      科學家并不是一群超級書呆子

      相比之下,曼德布洛特的想法要簡單得多。這位已經84歲的老人認為“搞笑諾貝爾獎”改變了公眾對于科學的固有成見。

      “人們總想象科學家的生活緊張而且無趣,但事實是他們不少人很會享受人生,甚至玩樂起來像個瘋狂的孩子。”他翹著二郎腿說。

      1986年諾貝爾獎得主杜德雷·海什巴赫也撰文說,“搞笑諾貝爾獎”的一大貢獻是“刺激更多的人對科學產生興趣,并知道我們不是一群超級書呆子。”

      這或許是那些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參與“搞笑諾貝爾獎”的原因。他們不僅加入“搞笑諾貝爾獎”管理委員會參與評選,還會在頒獎典禮上用各種方式逗樂。

      要知道,他們都是免費接受邀請的。由于“搞笑諾貝爾獎”不設任何獎金,活動舉辦也由志愿者支持,連獲獎者都是自掏腰包前來領獎。今年的十個獲獎團隊中,就有7個團隊來到了桑德斯。

      哈佛大學教授羅伊·格勞伯(Roy Glauber)的任務是打掃衛生。按照慣例,頒獎晚會上觀眾們要向獎臺扔紙飛機。十多年來,羅伊總會頭戴草帽,身背掃把在典禮的最后出場。他唯一一次缺席是在2005年。那一年,他因“對光學相干的量子理論的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種搞怪的氣氛也感染了向來正襟危坐的日本科學家。這個晚上的8點25分,來自日本北海道大學的中垣俊之(Toshiyuki Nakagaki)和另外兩名日本人就在領獎臺上唱起了歌。

      他們共同榮獲了本屆“搞笑諾貝爾獎”的認知科學獎,原因是發現阿米巴黏菌能夠穿過迷宮,解決很簡單的謎題。“有時候它們比我們人類還聰明呢!”中垣俊之說。

      不過,他們的發言并沒有持續太久。因為身邊有一個8歲的小姑娘,負責監督限時60秒的演講時間。一旦被發現超出了時間,這個小姑娘就會走上前不停地重復:“請停下,我討厭。請停下,我討厭。請停下,我討厭……”

      緊隨其后公布的是經濟學獎。今年這一桂冠被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杰佛里·米勒(Geoffrey Miller)等人獲得。這位副教授一出場就高喊:“在座的年輕男性科學家們,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吧!”原來,他們的研究表明職業貼身脫衣舞娘在排卵期時,小費收入特別豐碩。

      別以為這些看上去充滿樂趣的研究,只是花邊小報上的點綴。亞伯拉罕斯介紹說,許多獲獎者是受過嚴格專業訓練的科學家和研究者,其中不乏哈佛等名校教授。而相關的研究,也有相當一部分發表在《柳葉刀》和《自然》等頗具聲望的學術雜志上。

      中垣俊之的研究論文就發表于2000年9月份的《科學》雜志。而杰佛里·米勒和同事們也是經過了嚴謹的科學調查。他們最初是希望了解女性是否在排卵期更吸引男性。在調查了18名脫衣舞娘后,研究者發現她們排卵期的收入是每小時70到80美元,而平時這一數字僅有50美元。

      “這或許能從一定程度上證明最初的設想。”杰佛里·米勒笑著說,“我聽說這篇論文發表后,不少脫衣舞娘還為此調整了工作安排。”

      “搞笑諾貝爾獎”其實也很嚴肅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認同這個諾貝爾獎的幽默版本。亞伯拉罕斯透露,時至今日,仍然有科學家和大學的行政人員,每年發起運動來抵制“搞笑諾貝爾獎”。

      1995年,英國政府的首席科學顧問羅伯特·梅在接受《自然》雜志采訪時,就警告“搞笑諾貝爾獎”有把“真正的”科學項目搞成鬧劇的危險。這位科學家還建議“認真嚴肅的科學家做好自己的工作”。

      對此,亞伯拉罕斯反駁說:“梅先生誤把不舒適當做災害,誤把一本正經當做嚴肅認真,這樣就誤解了‘搞笑諾貝爾獎’的宗旨、過程和樂趣……更何況,真正‘認真嚴肅的’科學家們的工作,也能經得起電視喜劇節目和街頭小報給其造成的暫時尷尬。”

      事實上,一些獲獎者本人也不理解自己為何中獎。今年的生物獎得主瑪麗·克里斯蒂娜(Marie-Christine Cadiergues)就說:“雖然我們的研究對一些人來說很有趣,但這只是跳蚤生物學的一部分而已。這些知識能夠更好地幫助獸醫和寵物主人。”

      在亞伯拉罕斯看來,雖然起初這個獎項確實存在惡搞的成分,主要諷刺一些不可信甚至偽科學的研究。但隨著名氣越來越大,對于“實用性或具有科研意義”的科學成果的認同已經成為發展趨勢。

      對此,波士頓環球報評價說:“經過18年的發展,‘搞笑諾貝爾獎’的野心越來越大了。”這個獎項不再局限于簡單的諷刺,而是著眼于幽默和實用。

      今年的營養獎就頒發給了英國牛津大學的實驗心理學教授查理·斯彭斯(Charles Spence)。他和另一位意大利學者提出一個理論:食物除了講究色香味,還要有“聲”。他們發現,嚼薯片時發出的聲音越響,人們越感覺食物可口。據美聯社說,這項研究成果已經在英國倫敦知名的“肥鴨餐廳”運用。那里的客人點菜前會得到音樂播放器,如果品嘗牡蠣就能聽到海浪的聲音,如果是培根煎蛋就會有 “嘶嘶作響”的聲音。

      這個看起來不太正經的獎項,也開始逐漸獲得認可。亞伯拉罕斯每年都會收到數百封來自學校老師的信件,告訴他自己的學生通過“搞笑諾貝爾獎”重新燃起了對科學的興趣。

      在1994年,《自然》雜志還用“毫無名氣”來形容“搞笑諾貝爾獎”。而就在今年,他們專門派記者前往報道。

      “我獲得過不少學術獎項,但沒有一個讓我這么開心。”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丹·艾瑞利 (Dan Ariely)榮獲了今年的醫學獎。這位行為經濟學家注意到一些燒傷病人需要接受注射才能安睡。但護士悄悄告訴他,給病人注射的并非止痛藥,而是普通的生理鹽水。他的獲獎課題是“昂貴假藥比便宜假藥管用”。

      艾瑞利認為自己的研究將對藥品市場產生影響,因為很多病人被告知自己服用了便宜的藥品,或者看上去不那么昂貴的藥品,這樣可能會削弱藥效。

      他們都十分認可“乍看之下令人發笑,細細品味發人深省”這個頒獎原則。今年的文學獎得主西姆認為這才是教育的核心:“如何才能吸引人們熱愛科學,恐怕來點幽默是最好的辦法。”

      而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一條題為《搞笑諾貝爾獎我們也拿不到》的評論出現在網絡上,但是亞伯拉罕斯不同意這種說法。他透露,每年都有數百項來自中國研究者的申請。他們也不止一次考慮過給其中某些項目頒獎。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不知出于何種顧慮,這些人都婉拒了這個獎項。

    相關文章

    諾獎得主受聘南開名譽教授成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11月3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名譽教授、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皮埃爾·阿戈斯蒂尼從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手中接過聘書,成為該校的名譽教授。他將在南開大學設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受聘儀式現場宗琪琪攝2......

    復旦教授馬劍鵬:AI已繞不開,宜從娃娃抓起

    “我整個職業生涯一直在做這個東西,但心里很清楚,同行也這么認為——在我們有生之年,‘蛋白質的折疊’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尤其是蛋白質結構預測問題。結果AlphaFold出來了!”10月9日,博士生導師、......

    剛剛,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5點45分許,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約翰·霍普菲爾德(JohnJ.Hopfield)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學家杰弗里·辛頓(GeoffreyE.Hin......

    小RNA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生命和治療疾病?

    ·幾名專家表示“有些吃驚”,但也表示該結果在情理之中。這不僅因為安布羅斯與魯弗肯是該領域中無可置疑的先驅,也因為小RNA在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上的重要性值得第二塊獎牌。·miRNA是一類長度僅約20~2......

    從不被認可到摘得諾獎,他們守得云開見月明

    維克托·安布羅斯(左)和加里·魯夫坎。圖片來源:SteveJennings/GettyforBreakthroughPrize10月7日,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舉行的諾貝爾大會決定將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獲獎者揭開基因調控之謎

    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科學家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Ambros)和加里·魯夫昆(GaryRuvkun)。生理學或醫學獎是2024年諾貝爾......

    “諾獎風向標”2024拉斯克獎揭曉GLP1藥物先驅獲獎

    被喻為“諾獎風向標”,備受矚目的2024(TheLaskerAwards)于當地時間9月19日正式揭曉。今年拉斯克獎共設立3個獎項:基礎醫學研究獎、臨床醫學研究獎以及公共服務獎。自1945年以來,拉斯......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受聘深圳大學講席教授

    6月25日,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正式受聘成為深圳大學講席教授。巴里·馬歇爾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西澳大利亞澳中友好協會名譽會長,曾獲中國政府友誼獎等。他曾......

    諾獎得主論文因數據問題面臨審查

    由諾貝爾獎得主、神經科學家ThomasSüdhof合著的幾篇論文正在接受審查,因為線上評論者對數據重復、圖像差異和其他問題提出了質疑。ThomasSüdhof 圖片來源:JORGEGUERR......

    剛剛!諾獎得主涉嫌造假又被撤稿還有52篇論文P圖造假

    2019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聯合授予WilliamG.KaelinJr、SirPeterJ.Ratcliffe和GreggL.Semenza,以表彰他們“對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的發現”。近期,Gr......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