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古生物學家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沿岸發現了20多個極地恐龍的足跡,這為窺見約1.5億年前全球變暖期間的動物習性提供了極珍貴的根據。
維多利亞海岸是澳大利亞洲和南極洲曾經相連的地方,它的早白堊世地層是世界上極地恐龍骨骼的最好記錄組合地。研究人員在米拉奧西奧海灘(音譯)巖岸發現了恐龍的足跡。這一區域是崎嶇的海岸峭壁區,由數百萬年所累積的沉淀圖層構成,經斷裂、波浪侵襲和風蝕,露出了大塊大塊的巖石,其中就藏有恐龍足跡。
兩塊早白堊世時期的砂巖保留了三趾足跡。它們似乎屬于三個不同大小的小型獸腳類肉食恐龍在夏季留下的。
埃默里大學古生物學家安東尼·馬丁于2010年6月14日正午左右在維多利亞州發現了恐龍的第一批足跡:波痕和蹤跡化石,它們貌似是在一堆墜石中挖掘所致。這一塊砂巖有15處足跡,包括三個最小的獸腳類恐龍的連續性足跡。“這些波紋和洞穴表明這里是最有可能發現極地恐龍足跡的區域。”馬丁說。
第二塊含有足跡的石塊在三個小時后由當地一名志愿者格雷格·丹尼發現。這個石塊和第一塊有相似的特征,有8個足跡。這些足跡表明,這群獸腳類恐龍大小不一,有的小如小雞,也有的大如巨型起重機。
“這兩塊巖石來自于恐龍所行走的同一巖層和同一地面,”馬丁說,“這些足跡直接指引了關于在地質史的這一重要時段這些恐龍如何與兩極的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研究。”
2006年2月,馬丁在維多利亞的一片沿岸區發現了第一個肉食性恐龍的足跡。同年5月,在另一片臨近米拉奧西奧海灘的偏遠地區,他發現了在澳大利亞的第一個恐龍洞穴遺址化石,這個發現緊隨馬丁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現的第一個恐龍洞穴和掘穴恐龍之后。這兩大發現表明,掘穴行為是白堊紀時上百萬年的生存期中不同半球的不同種類恐龍的共性。
這一發現刊載在《開天辟地》雜志上,是迄今為止關于南半球所發現的恐龍足跡的最大、最好的采集和研究。該研究小組成員還包括維多利亞博物館的托馬斯·里奇、莫納什大學的邁克爾·霍爾和帕特麗夏·威格士·里奇以及埃默里大學的貢薩洛·瓦茲奎茲·普羅科佩茨。
12月28日,兩名工作人員在祿豐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工作。近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武定縣和雙柏縣開始進行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工作,此次計劃發掘三地共9處恐龍化石點。據介紹,自1938年在祿豐地區發......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1.2億年前的小盜龍化石中發現了這種小型恐龍的午餐。對該恐龍化石的重新分析發現,在其肋骨中存在哺乳動物的腳骨。這是恐龍以哺乳動物為食的第一個證據。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雜志......
激光激發熒光的小盜龍足部。小盜龍是白堊紀早期的鳥類近親,生活在現今中國東北部。小盜龍有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類似于現在的鷹。圖片來自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MichaelPittman和臨沂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
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新種非鳥恐龍化石,其擁有類似于現代潛水鳥類(如企鵝和海雀)的流線體型。......
近日,貴州大學科考人員在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再次發現一處恐龍足跡,與2017年在茅臺鎮另一處地點發現的恐龍足跡為同一時期。貴州大學副教授文雪峰表示,通過腳印形狀來看,初步判斷它屬于獸腳類恐龍,屬于侏羅紀......
主流觀點認為,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向地球,引發了恐龍的滅絕。根據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最新研究,這場撞擊還引發了一場巨大的海嘯,海浪高達1英里(約1609米),沖刷了距墨西哥尤卡坦半島......
6600萬年前,雄霸地球的恐龍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恐龍的滅絕?是小行星撞地球,是氣候變化,還是大面積火山爆發?答案或許不這么簡單——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
全楞獸藝術重建圖(成年與幼年)圖片來自SShelley英國愛丁堡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恐龍時代后最早的大型哺乳動物,生長速度比現代同體型的哺乳動物快一倍,壽命相對更短。這項研究凸顯出這些史前動......
津巴布韋恐龍化石中新發現的恐龍物種Mbiresaurusraathi圖片來自:AndreyAtuchin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津巴布韋的一組新的三疊世恐龍化石發現,最早的恐龍集中在超級大......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氣候帶影響了早期恐龍分布。來自津巴布韋的一組新的三疊世恐龍化石顯示,最早的恐龍集中在泛大陸(也稱盤古大陸)這個古超級大陸南端的溫帶區。這項研究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