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Rudyard Kipling曾寫道,一些物種的雌性比雄性更加致命——對于埃及伊蚊(也被稱為黃熱病蚊子)而言這是千真萬確的。只有雌蚊會享用人類血液,從而傳播黃熱病、登革熱和其他一些疾病。但是如果你能夠把所有雌蚊都變成雄蚊,那將會怎樣?這是一項新研究提出的可能性——這項研究查明了一種能夠決定一只蚊子是否成為雄性的基因。這是首次在蚊子中發現并驗證“性別決定啟動基因”的存在。
埃及伊蚊是源于非洲的入侵物種,幾百年前通過販奴活動傳播至全世界。埃及伊蚊傳播登革熱與黃熱病,高度適應人類生活環境,被認為是一大公共健康威脅。然而只有雌蚊才會傳播登革熱與黃熱病,因為雌蚊需要吸血利用其中的蛋白質等物質來產卵。而雄蚊靠吸食花蜜而不是吸血來汲取營養,不傳染疾病。
科學家在幾十年前便已知道,至少有一種基因能夠使埃及伊蚊雄性胚胎位于1號染色體的一段脫氧核糖核酸(DNA)上。他們將該區域稱為M基因座,但迄今為止,科學家依然未能確定到底是哪一個基因在起作用。部分原因在于,這一區域包含有大量重復DNA,從而使得對該區域進行測序變得非常棘手。結果是事實證明,2007年發表的一個埃及伊蚊基因組甚至不包含新發現的基因。
這篇新論文的作者之一、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分子遺傳學家Zach Adelman表示:“這個基因非常小,它被當作垃圾一樣扔出。”
為了找到這個基因,Adelman和他的同事對分屬于兩種不同埃及伊蚊的雌蚊和雄蚊的數千個DNA片段進行了測序,目的是尋找在兩種雄蚊中都更常見的區域。
研究人員發現了164個這樣的序列并將其與胚胎中活躍的基因數據進行匹配,以便找出在早期雄蚊胚胎中活躍的序列。最終在剩下的24個序列中,研究人員找到了一個新基因,他們稱其為Nix基因。
大約半數的雌蚊胚胎在被注射了包含該基因的DNA片段后發育出了雄性性器官。研究人員日前在《科學》雜志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導致蚊子變成雄蚊的確切序列尚不清楚。”Adelman說,“但是我們知道Nix基因處于這一級聯反應的頂部,這是最重要的。”
基于此,研究人員提出,可以通過操作Nix基因讓埃及伊蚊雄多雌少,從而減少這種蚊子的數量,控制這種有害的入侵物種。
作為一家生產捕蚊器公司荷蘭瓦赫寧恩In2Care的老板,昆蟲學家Bart Knols表示:“這是一項出色的基礎科學,并且具有潛在的遺傳控制策略。”它的第一個應用將對已有的控蚊策略提供幫助。
然而Knols也提醒說,科學家首先需要證明他們能夠完成全部的性別轉換。Adelman表示,在這項研究中只有一部分雌蚊變成了雄蚊,這是因為Nix基因需要與蚊子基因組融為一體,以便產生足夠數量的蛋白質。他說:“如果它自始至終能夠在全部組織中生成,我們將有希望得到全部的性別轉換,即全部變成雄蚊。我們在朝著這一方向努力。”
從長遠來看,這項研究還將帶來另一種策略。
科學家最近報告了一種系統,使得他們能夠讓某一種基因在下一代中以100%的頻率出現。將Nix基因耦合到這一系統中將能夠創造一種雄性基因傳播的鏈式反應。Adelman說:“如果你釋放這樣一種動物,它只產生雄性直到最后種群崩潰。”但他承認,現在就指望使用這項技術還為時尚早。“我們需要一項能夠在這樣的系統被使用之前對其進行控制的技術。”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兩個對胰腺腫瘤生長起關鍵作用的基因:腫瘤抑制基因USP15和SCAF1。研究發現,擁有這兩個基因突變的人,其腫瘤更有可能快速生長,但這些腫瘤也更容易受到化療的影響。最新......
生豬生產在我國畜牧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生豬養殖和豬肉產品消費國,但還不是養豬強國,特別是生豬遺傳育種工作落后于歐美國家,急需在新一代生物育種技術上加大投入,實現“彎道超車”。今天......
生豬生產在我國畜牧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生豬養殖和豬肉產品消費國,但還不是養豬強國,特別是生豬遺傳育種工作落后于歐美國家,急需在新一代生物育種技術上加大投入,實現“彎道超車”。今天......
一項國際研究新近發現,在南極夏季溫度最高的1月,南極洲冰架上57%的融水以雪泥形式存在,但通常情況下,區域氣候變化模型并沒有把這部分融水量計算在內。這意味著,南極冰架的融水量遠高于以往的預測。英國劍橋......
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衰老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了促炎蛋白IL-11(一種介導炎癥的信號傳導蛋白)在小鼠中的衰老效應。這項研究結果表明,抑制該蛋白能......
本周,多國研究人員共同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變暖趨勢引起的兩極冰雪加速消融正減緩地球自轉速度,地球上的一天也因此變長。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5日刊載相關研究報告顯示,由于格陵蘭島和南極等地的冰雪加......
科學家對英國、歐洲和美國的數百人進行DNA檢測,發現了與神經發育障礙(NDD)相關的基因突變。圖片來源:英國《衛報》網站 包括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牛津大學科學家在內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基因......
北京時間7月12日,Science(《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雷愛文教授團隊關于交流電合成化學的最新研究論文,題為“Programmedalternatingcur......
中新網北京7月12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地球與環境》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分析稱,在2007年至2021年間,從北冰洋流向南方的厚海冰數量增加,縮短了西北航道(......
腸道是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畜禽健康養殖與農牧復合生態研究中心研究員孔祥峰帶領團隊系統比較了不同品種豬腸道屏障發育規律的差異及飼糧纖維調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