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黃巖誼、湯富酬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題為“Microfluidic single-cell whole-transcriptome sequencing”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微流控芯片技術實現了高質量單細胞的全轉錄組測序樣品準備,全面提高了單細胞全轉錄組分析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功能單位,而在生物體內沒有任何兩個細胞是完全相同的。傳統的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針對混合的大量細胞進行的,無法 觀察到單個細胞之間細微的差別。近年來不斷發展的實驗技術,提供了更加定量與客觀的證據,表明在許多關鍵生命過程例如胚胎發育、細胞分化、疾病發生與發展 等過程中,特定的單個細胞行為,以及其間的個體化差異與異質性,導致了極其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結果。而之前基于大量細胞平均測量所獲得的結果并無法正確反 映復雜生物體系的全面真實信息,嚴重掩蓋了獨立個體樣本的行為以及生命現象中大量存在的隨機行為。針對單個細胞的研究,是細胞生命分析技術所追求的極限狀 態,是對傳統技術極大的挑戰。
單細胞測序利用新一代的測序技術來分析單個細胞內的基因信息,成為解讀單細胞的最佳工具。單細胞全轉錄組 測序是單細胞高通量測序需求量最大的應用,它所測定的是單個細胞內所有基因的表達量,同時還可以測定除了mRNA分子外,其他長非編碼 RNA(lncRNA)以及小RNA的含量,定量獲取單個細胞完整的表達譜。目前采用的新一代測序技術中,絕大多數方法都需要特定的前處理過程,制備“測 序文庫”。而針對單細胞樣品,已有的方法均存在很多缺陷,導致檢測靈敏度不高、基因表達信息丟失嚴重、技術噪音高、操作失誤率高、重復性差。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兩個課題組合作開發了新的文庫制備方法,將最關鍵的單細胞轉錄組文庫構建步驟集成在一個微流控芯片上,可以同時進行多個樣品的操作。這一 技術的開發,大大減少了試劑用量,在反應效率得到提升的同時極大地抑制了污染的發生,還減少了操作誤差,實現了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好的平行性。
通過對幾十個細胞的分析表明,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轉錄組高度動態特性所帶來的測量差異,實現對單細胞異質性的分析和判斷。通過多個細胞較低深度的轉錄組 測序,可以獲取比同等成本下單個細胞高深度測序更重要的細胞異質性信息,而更好地展現生物體系的復雜性、隨機性和動態過程。而通過微流控芯片上的精確細胞 操控和主動俘獲過程,還可以擺脫其他類似方法中隨機俘獲的局限性,實現對極其少量細胞的完全俘獲和反應前的表型觀察,以更好地理解和驗證單個細胞的異質 性。與已有的技術相比,這一工作展示了目前最好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檢測靈敏度和平行性。
黃巖誼博士同時任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湯富酬博 士同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黃巖誼組博士后Aaron Streets博士、趙亮博士和研究生張先念為論文的主要作者。這一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部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霍英東教育基金會 的資助。
此前,南開大學高山、阮吉壽等在中國預印本ChinaXiv網站發表論文,稱新冠病毒S蛋白可能存在Furin蛋白酶切位點。近日,發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的一篇論文使用直接RNA測序和串聯質譜法表明......
近日,《科學》雜志連發6篇論文,公布迄今為止最完整的人類基因組測序結果,這也是第一個完整無間隙的人類基因組序列。該系列研究主要由國際科學團隊端粒到端粒聯盟(T2T,Telomere-to-Telome......
盡管國際測序工作使識別和跟蹤新出現的SARS-CoV-2變體成為可能,但新的研究表明,需要更廣泛的標準化和數據共享來改善全球對SARS-CoV-2的監測。“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迫切需要增加序列的及時和......
2-羥基戊二酸(2-Hydroxyglutarate,2-HG)是2-酮基戊二酸(2-Ketoglutarate,2-KG)的結構類似物,存在兩種手性異構體L-2-HG和D-2-HG。2-HG可抑制多......
近期,斯坦福大學的科研人員完成了利用人工智能計算加速工作流程的DNA巨量測序技術,把人類基因組測序時間縮短至5小時2分鐘,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研究成果發表在《TheNewEnglandJournalo......
人體細胞表達的蛋白質種類超過幾萬種,而不同的蛋白質在細胞的定位也不一樣。蛋白質亞細胞定位還會涉及到細胞功能異常和疾病。而空間蛋白質組學正是研究蛋白質在亞細胞上的定位、表達及其在亞細胞水平上的動力學,屬......
2013年11月19日,《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自然》雜志都登了同一條訃告。諾貝爾委員會官網也放上一張黑白照,以示悼念。這個普通的日子里,因他去世,世界顯得格外灰暗。他叫弗雷德里克·桑格。一個鮮......
結直腸癌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是全世界發病人數第三、死亡人數第二的惡性腫瘤。結直腸癌在我國同樣不容樂觀。盡管結直腸癌的治療手段不斷發展,但晚期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后生存仍然不理想,我們需要對結直腸癌的......
近日,悉尼加文醫學研究所基因組技術負責人IraDeveson團隊聯合澳大利亞、英國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DNA測試,可比現有測試更快、更準確地識別一系列難以診斷的遺傳性神經和神經肌肉疾病。相......
癌癥對每個人和家庭來說都是一場災難,對國家來說是一筆極大的公共衛生項目支出,根據2019年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報告顯示,隨著惡性腫瘤發病數持續上升,我國每年所需的相關醫療花費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