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地化所劉再華研究員帶領的喀斯特作用碳循環研究小組以珠江流域作為研究區,利用類脂生物標志物法,結合水生植物生長特征和傳統水化學特征,揭示了河流中有機碳的來源及其控制機制。相關成功發布于《應用地球化學》。
河流生態系統中,地表水體水生光合固定溶解無機碳(DIC)產生的內源有機碳是巖石風化碳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與流域沖刷輸入的外源有機碳混在一起,在傳統風化碳匯計算中常被當成外源有機碳而不予考慮,導致風化碳匯被低估。因此,河流中有機碳溯源研究是風化碳匯計算和調控的關鍵。傳統地球化學法存在指向性模糊、重疊的局限,而生物標志物法基于有機物形成過程中特定的物質結構及在環境中的穩定性,具備物質指紋信息,能從分子水平上準確區分有機碳源。
劉再華團隊發現,珠江流域水體中內源有機碳占總有機碳比例達到65%,表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導致的初級生產力比較強烈。內源有機碳比例和水生生物量均與DIC濃度呈現出顯著正相關,表明DIC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具有施肥效應。
科研人員指出,研究結果表示河流中的內源有機碳占有較大比例,是尋找遺失碳匯的一個潛在方向。地質條件和水動力條件可通過影響DIC施肥效應和水生植物生長過程而引起內、外源有機碳的變化。這些技術和發現為準確計算和調控河流生態系統碳匯潛力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海岸帶生態系統過程與環境健康研究組通過對廣東珠海淇澳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開展的野外實驗研究,揭示了亞熱帶河口紅樹林土壤有機碳來源。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地學期刊Catena。論......
濱海濕地富含土壤有機碳,被認為是全球重要的碳匯,也是全球藍碳資源的重要貢獻者。全球氣候變化模型預測,全球變暖導致水文循環加強,降雨變異如降雨量、降雨頻率和季節性等變異概率增加。濱海濕地具有咸且淺的地下......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科研人員依托廣東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長期模擬酸添加控制實驗平臺,研究揭示了酸化森林土壤有機碳累積機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植物與土壤》。酸添加下土壤有機碳......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聯合多家單位在痕量鋁影響海洋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湖沼與海洋》。鋁是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種環境與生物體中。然而,目前......
溶解有機質是碳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有機碳分解等多種生態系統功能密切相關。氣候變暖背景下,湖泊沉積物有機碳分解特征的空間格局及驅動機制尚不清楚,阻礙了對變暖背景下湖泊碳匯功能的評估以......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團隊在俯沖帶深部碳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旗艦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雜志-固體地球》。該研究通過高溫高壓實驗并結合熱力學數值模擬,明確了俯沖......
稻田是我國常見的農田類型,通常比相鄰旱地具有更高的土壤有機碳和微生物殘體碳含量。然而,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機碳的微生物代謝特征尚不清楚。因此,解析土壤微生物碳代謝對土地利用方式的響應,對設計適當的農田管理......
河流是連接陸地與海洋生態系統兩大碳庫的通道,是全球碳循環的關鍵樞紐之一。河流溶解有機碳(DOC)屬于活性較高的有機碳,易被氧化分解,是河流水體微生物的直接碳源,也是河流水體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近些年來......
在全球氣候和土地利用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深層土壤有機碳在碳管理和碳循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區域尺度上,深層土壤樣品獲取困難,導致深層土壤有機碳的空間變異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缺乏。中國科學......
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流域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豐富,并對氣候變化頗為敏感。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區永久性凍土層消融面積不斷擴大,加劇了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不穩定性。CO2排放速率的增加,促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