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吳雙團隊首次解析了番茄通過形成特殊表皮毛,改變花的結構,進而改變授粉方式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為未來改造植物授粉方式,增加結實率和提高植物的逆境適應力,以及未來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控制提供了重要參考。4月4日,相關研究在《科學》在線發表。
番茄是茄科植物中少數由開花授粉轉變為閉花授粉的園藝植物之一,但目前科研界對于番茄閉花授粉方式形成的機制并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首先發現現代栽培番茄的花藥邊緣形成了一類特殊的表皮毛結構,通過相互鉸鏈,形成一個類似拉鏈的結構,將相鄰的花藥緊緊鎖住,形成密閉的花藥桶結構。通過遺傳篩選,研究人員發現,當控制番茄表皮毛的關鍵調控因子發生負顯性突變時,番茄閉花授粉結構被破壞,花藥散開的現象。研究人員進一步鑒定到此負顯性突變影響的多個關鍵基因,發現這些關鍵基因同屬于一類可以激活下游基因表達的HD-Zip IV轉錄因子。它們不但在番茄花藥鎖扣表皮毛起始細胞中高表達,并且通過蛋白濃度劑量效應調控鎖扣表皮毛的起始和核內復制。
有趣的是,這些HD-Zip IV轉錄因子同時也在花柱的頂部區域高表達,同樣通過濃度劑量調控花柱細胞的核內復制,進而促進花柱的極性伸長。
在番茄花柱中,研究人員發現HD-Zip IV轉錄因子調控花柱長度決定因子Style 2.1的空間表達。因此推測在番茄進化早期,HD-Zip IV轉錄因子時空表達的改變促進番茄花藥形成閉合結構,但同時也促進花柱伸長外露。在這個階段,由于野生番茄中的自交不親和尚未解除,自花授粉難以發生,這樣的花結構使得野生番茄仍然能夠通過昆蟲傳粉完成受精和繁殖。當自交不親和性狀突變缺失后,人為馴化傾向于篩選具有Style 2.1突變的后代,形成花柱內縮,以及花藥桶緊閉的完全閉花授粉結構。
據悉,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博士后吳敏亮、碩士邊欣欣和碩士生黃奔奔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吳雙為論文通訊作者。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
2023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保持穩定增長,投入強度持續提升,基礎研究投入取得新進展,國家財政科技支出穩步增加。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情況2023年,全國共......
南京醫科大學教授鄭科、郭雪江和副教授林明焰與中南大學教授、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副院長譚躍球等課題組合作,系統鑒定了哺乳動物生精細胞RNA結合蛋白、RNA結合結構域和非結構域元件,構建其男性不育相......
文|卜金婷2021年的一整年,劉俁都在經歷失敗。這是劉俁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做博士后的第一年,他轉換了研究方向。彼時,憑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干勁,劉俁一入門就接手了一個大難題:利用分......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南方特色作物遺傳育種團隊聯合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等單位,發現了酸橙辛弗林生物合成分子關鍵基因。相關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同行期刊》(PeerJourn......
中新網北京9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地球與環境》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顯示,自1970年以來,南美洲部分地區每年同時發生極端炎熱、干旱和高火災風險的天數增長......
中新網西安9月27日電(記者阿琳娜)記者27日從西北大學獲悉,該校城市與環境學院徐國保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自然》)發表了長文“JetstreamcontrolsonEuro......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病醫院/芙蓉實驗室研究團隊基于近十年的自然人群及皮膚病專病隊列的系列研究成果,并結合國際相關領域最新進展,提出中老年女性皮膚疾病分年齡段實現精準防治的新觀點。9月25日,相關成果以......
9月23日至28日,第19屆世界近視眼大會(簡稱IMC)在長沙、三亞兩地舉行,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位專家學者,交流和分享近視眼領域的新理念與新成果。第19屆世界近視大會舉行。主辦方供圖今年......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科研團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明清時期人類干擾加劇喀斯特洼地侵蝕產沙。該研究成果9月14日發表于ScienceChina-EarthS......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