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6-08 11:38 原文鏈接: 科學家首次發現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化學遺跡

    6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帶領的國際團隊的一項重要成果。研究團隊率先在銀暈恒星中發現了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演化后坍縮形成的對不穩定超新星(pair-instability supernova, PISN)存在的化學證據。在此之前,理論研究曾預言這種特殊超新星的存在,但從未被觀測發現。該成果證實這一超新星源自于一顆質量高達260倍太陽質量的第一代恒星,刷新了人們對第一代恒星質量分布的認知。

      第一代恒星給宇宙帶來第一縷曙光,是終結黑暗時代的起始點,主導著早期宇宙化學增豐過程和演化歷史。理論預言第一代恒星的壽命極短,只存在于高紅移的宇宙之中,因此直接觀測到第一代恒星的難度極大。長期以來,銀河系考古領域一直致力于通過貧金屬星來研究第一代恒星,部分極貧金屬星(金屬含量低于太陽的百分之一)可能誕生于第一代恒星終結時形成的氣體云,其化學豐度完整保留了第一代恒星演化產物的特征,從而使我們能夠利用這些“活化石”揭示第一代恒星的演化歷史。

      理論研究表明第一代恒星的質量可以達到太陽質量的數百倍,但人們一直未能從觀測上發現相關證據。通常發現的極貧金屬星保留了核坍縮超新星(core-collapse supernova, CCSN)的核合成產物,但這些超新星的前身星普遍小于100倍太陽質量。對于質量介于140~260倍太陽質量的第一代恒星而言,其核心處產生的正負電子對會減弱恒星內部輻射壓力,并導致恒星坍縮形成一種特殊的超新星,即PISN。與核坍縮超新星相比,PISN產物具有極為特殊的化學組成,在其演化后形成的氣體云中誕生的第二代恒星會展現出極其罕見的化學豐度模式。

      論文第一作者邢千帆博士介紹,研究團隊結合郭守敬望遠鏡(LAMOST)低分辨率光譜和日本昴星團(Subaru)望遠鏡高分辨率光譜數據發現了一顆化學豐度極為特殊的恒星(LAMOST J1010+2358),它具有目前已知最低的鈉含量。該恒星的化學豐度還顯示出了強烈的“奇偶效應”,即原子序數為奇數的元素含量遠低于相鄰的原子序數為偶數的元素含量。此外,該恒星基本不含鍶、鋇等中子俘獲元素,幾乎未受到中子俘獲過程的影響。這些化學豐度特征無法通過核坍縮超新星理論模型解釋,卻與260倍太陽質量的PISN理論計算結果高度吻合。這一發現首次從觀測上證實了PISN的存在,并為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超過100倍太陽質量)形成和演化的觀測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時,PISN的前身星質量大、壽命短,小于300萬年,在其爆發后誕生的恒星極可能是迄今發現的最為古老的第二代恒星。

      論文通訊作者趙剛研究員稱,此項研究從觀測上證實第一代恒星的質量可以達到太陽質量的數百倍,揭示了PISN在宇宙早期化學增豐過程中的貢獻,對研究第一代恒星的初始質量函數意義重大,并將對元素起源、宇宙早期的恒星形成和星系化學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哈佛大學天文系前主任阿維·勒布(Avi Loeb)稱:“發現PISN的證據是貧金屬星研究領域的圣杯之一。”

      《自然》期刊審稿人評價該成果第一次為PISN與銀暈恒星化學豐度之間的聯系提供了決定性證據。未來我們期待能夠利用LAMOST和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發現更多化學豐度特殊的恒星,使我們可以通過對第一代恒星遺跡的分析,進一步確定恒星初始質量函數,加深對銀河系演化歷史的理解。


    相關文章

    巴西研究發現恒星化學成分與其行星間的相關性

    巴西圣保羅大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和大氣科學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員研究了192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樣本,發現行星的存在與恒星中低鋰含量之間存在相關性,這種相關性或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太陽的鋰豐度與其......

    巴西研究發現恒星化學成分與其行星間的相關性

    巴西圣保羅大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和大氣科學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員研究了192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樣本,發現行星的存在與恒星中低鋰含量之間存在相關性,這種相關性或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太陽的鋰豐度與其......

    巴西研究發現恒星化學成分與其行星間的相關性

    巴西圣保羅大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和大氣科學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員研究了192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樣本,發現行星的存在與恒星中低鋰含量之間存在相關性,這種相關性或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太陽的鋰豐度與其......

    巴西研究發現恒星化學成分與其行星間的相關性

    巴西圣保羅大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和大氣科學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員研究了192顆與太陽相似的恒星樣本,發現行星的存在與恒星中低鋰含量之間存在相關性,這種相關性或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太陽的鋰豐度與其......

    46位拿到“新基石”連續5年2500萬不看項目只看人

    2023年10月30日,騰訊公司“10年100億元資助基礎研究”的“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第二期名單發布,來自數學與物質科學、生物與醫學科學領域的46位科學家上榜,成為第二批“新基石研究員”。2023年第......

    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召開重大項目評審會議

    2023年10月19日-20日,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在北京組織召開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評審會議。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于吉紅院士出席會議并講話。化學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楊俊林主......

    云南天文臺揭示大質量恒星死亡前劇烈物質拋射過程

    近日,《科學通報》(ScienceBulletin)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張居甲團隊和清華大學王曉鋒團隊在超新星閃現光譜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在十年一遇的超新星爆發事件SN2023ixf中......

    “藍行者3號”巨大的新衛星比天空中幾乎所有恒星都要亮

    美國基特峰國家天文臺的麥克梅斯-皮爾斯太陽望遠鏡捕捉到藍行者3號留下的痕跡。圖片來源:網絡在已經布滿衛星的天空中,“藍行者3號”是最耀眼的新成員。僅SpaceX一家航天公司就向軌道發射了5000多顆衛......

    愛“遲到”的諾貝爾獎讓科學家獲得認可的道路越來越長

    近日,2023諾貝爾獎揭曉。能夠獲得這項一年一度的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科學獎項,是對獲獎者努力的最大認可。但是有研究發現,這種“認可”到得越來越遲了——幾乎一半的獲獎者從做出有諾貝爾價值的發現到獲得該獎項......

    研究新進展|新疆天文臺利用ALMA觀測到二碳化硅在富碳AGB星周呈環狀分布

    漸近巨星支(AsymptoticGiantBranch,AGB)恒星的星周包層(CircumstellarEnvelope,CSE)中含有大量氣體分子(已探測到105個),約占星際空間發現的所有分子(......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