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7-30 09:56 原文鏈接: 科學時報:爭“狀元”不能回避“錢老之問”

      高招漸近尾聲。近日一則清華北大間“爭狀元”的新聞令人深思。前者宣布,已有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投入門下;后者表示全國狀元十得其六。數據矛盾重重,一時令人大跌眼鏡。

      站在清華、北大這兩所名校的角度,“爭狀元”似乎無可厚非。但辦教育看“進”更要看“出”。孕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師,培養能夠獨當一面的優秀創新人才,這些才是大學立足揚名的根本,這不禁讓人想起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錢學森老人生前在病榻上多次向前來探望的溫總理提出的一個問題。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看似簡單的疑問,卻是去年仙逝的科學大師錢學森留下的一個刻骨銘心的待解難題。盡管我們的學生也是很優秀的,他們在各種國際比賽當中經常名列前茅,許多留學生的學業成績讓老外刮目相看。我們的高校也培養了一大批學有專攻的人才,但鮮有像錢學森、錢三強那樣的世界一流人才。

      斯人已去,斯音未杳。雖說杰出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相應的生長環境,在任何一個時期都同樣需要大師級人才。回眸世界文明史,每當經濟步入騰飛期,都會迎來科學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尤其是資本主義萌芽與發展的各個時期,更是催生一大批科學、文藝方面的巨匠,如但丁、達芬奇、牛頓、莎士比亞、愛因斯坦等。在華夏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但凡是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時期,也是科學文化大發展人才輩出的時代。盡管中國人向來不缺乏聰明和勤奮的品質,但我們的大學卻總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問題出在哪里?早在2005年,錢老就曾向溫總理進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面對“錢老之問”,中國的教育改革能否有直面的勇氣,并在教改中開出一劑“良方”,不僅直接關系到教改的成敗,更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少有大師型人才,既受到教育體制機制的制約,也有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實非高校一家之“罪”。但如果連育人的最直接參與者都不懂得“爭狀元”不如“爭大師”的道理,未來幾十年,我們的教育改革如何深層次推進,我們依靠怎樣的人才參與全球競爭?更遑論清華、北大這兩所國內最著名的高校如今在國內享有的是最頂尖的教學研究資源,不更應在這一方面給所有高校做出表率,少些意氣虛名之爭,多些踏實育人之舉。

    相關文章

    狀元宣傳“封口”,因噎廢食否?

    不久前,福建省某中學教師朱業上午在朋友圈里轉了一則“原來高考第一名是TA”,并留言勉勵學生向師兄學習。這在他看來本是一條再平常不過的帖子,因為“每年都是如此”,可是還沒到中午就被單位領導要求刪除。朱業......

    人民日報:人才培養應杜絕“排排隊,分果果”

    日前,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10項重點任務,“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著力培養具有國家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

    熊丙奇:是什么讓“狀元”成為“流浪漢”

    八年前,劉寧以近650分的高分,成為涼山某縣的理科狀元,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四年前,劉寧大學畢業,卻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并開始沉迷網絡。從大年初四開始,他連續三天躺在西南交大校園鏡湖邊的露天長椅上睡覺。......

    盧曉東:靜下心來,向港大學習

    香港大學今年在大陸地區招生獲得了大豐收,在錄取的291名學生中有包括3名北京文科頭名在內的17名省市級高考狀元。與此同時,北京市理科頭名選擇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在北京市也成功超越北大......

    教育部重申不應公布高考“狀元”

    教育部發言人續梅昨天(6月23日)表示,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門不要對高考考生成績進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狀元”,也真誠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狀元”。今年高考之后,各地陸續開始查分,像北京等地的高......

    科學時報:有感于“千名‘狀元’無頂尖人才”

    就高校自身而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他們的天職。調查報告顯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間的1000余位高考“狀元”中,沒發現一位是做學問、經商、從政等方面的頂尖人才,他們的職業成就遠低于社會預期。這......

    袁貴仁回應“錢學森之問”通過改革提高人才創新力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今年是“十一五”邁向“十二五”的重要轉折,也是落實教改綱要的第一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近日就此接受記者采訪,介紹了“十一五”期間教育發展的成就。針對“錢學森之問”,袁貴仁說,要加大教學模......

    首屆創新中國論壇成功舉行

    求答“錢學森之問”:中國如何培養創新人才      由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為論壇主席,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中國......

    李政道與教育學者共答“錢學森之問”

    李政道先生作報告:要創新需學問 過去的一年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句震聾發聵的疑問一直是教育界、知識界、學術界的熱點話題。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隨......

    吳澧:大師來自大世界

    紐約曾經的驕傲——世界貿易中心被恐怖分子摧毀后,就遺址的處理,有美國穆斯林團體提出,他們愿意投資1億美金,在遺址旁邊建一所清真寺及其配套設施。很多人反對,包括一部分“9·11”受害者的遺屬。8月3日,......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