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學術界接連經受了三次撤稿風波。一次是3月份,英國BMC出版社撤回43篇論文,其中有41篇出自中國學者之手。第二次是8月份,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已經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64篇論文。最近的一次是10月份,全球學術期刊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志中來自中國高校或研究機構的9篇論文。
針對接二連三的撤稿事件,中國科協近日發布了《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五不”行為守則》,重申和強調科技工作者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行為規范。
“五不”行為守則是:不由“第三方”代寫論文,不由“第三方”代投論文,不由“第三方”對論文內容進行修改,不提供虛假同行評審人信息,不違反論文署名規范。這實際上是在引導論文回歸科學本質。
近年來,我國科研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量大幅增長,質量顯著提升。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論文撤稿、論文造假等。盡管科技、教育等主管部門針對這些問題先后出臺了一些規定,但似乎效果并不理想。
論文撤稿事件為何屢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因為論文數量多少往往被作為人才評價的最重要指標。申請課題、引進人才、評職稱、報獎項,樣樣都離不開論文,以至于出現了“學歷再高能力再強,沒有論文一票否決”的怪現象。
論文不僅是科研成果的集中體現和載體,也是科學共同體交流的重要平臺。應該說,有了科研成果就應該積極發表論文。而目前的問題是,過度追求論文數量。一些地方和單位把論文數量看得像GDP那樣,將其作為評價科技最重要的指標,只關注論文發表,而不關注學術研究本身。如此一來就助推了論文“大躍進”,導致垃圾論文滿天飛,扭曲了正常的科研人才評價體系,阻礙了科學研究和自主創新,也敗壞了學術風氣。
“SCI之父”尤金·加菲爾德博士曾表示,SCI是一個國際標準數據庫,單純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科研人員是不合適的,以SCI論文數量評價科學水平更是不合適。評估人才或機構或期刊,應該用多個科學評估標準而不是一個評估標準。人們必須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須重視論文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為此,防止論文撤稿事件的再次發生,當務之急是改革科研評價機制,讓論文回歸其科學本質,不再以論文論成敗。
比如,堅持分類考核,建立綜合考評制度。在這方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已經開展了積極的探索,也取得了成熟的經驗。針對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所里以其發表論文的質量和數量為主設置指標;針對從事關鍵技術和裝備開發、產品設計人員,則按ZL、產品、標準等的數量、質量和效益為主設置指標;而對于轉化人員,就按其推廣品種、轉化成果、轉讓技術與ZL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為主設置指標。對于科研輔助和管理人員,由科研人員或其他服務對象對其服務的質量、數量、態度等方面進行記工分考核,通過計分結果確定提供服務的滿意程度和獎懲措施。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中國已崛起為全球最大的科學知識生產國。根據DigitalScience的Dimensions數據庫,去年有近83萬篇文章涉及中國的研究人員,占全球540萬篇文章的約15%。大多數這類......
1月31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發布了2023年《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預警名單總計28本期刊,較2021年版本的35本減少了7本,其中20本期刊為今年新增,有3本連續2年進入預警名單。......
近日,湖北省社科聯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財會通訊》宣布“對養育三孩家庭的作者免收版面費”一事引發輿論關注。10月11日,湖北省一會計類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財會通訊》在它的官方微信公號發布通知,稱近年來,財......
12月6日上午,由中國期刊協會、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21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線上......
數據來源及統計方法本文統計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該平臺收錄了中文學術期刊8730余種,含《總覽》收錄的期刊1960余種。為了保證數據樣本足夠多以及數據的準確性,檢索的論文數量全部是2008~2020年發......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論文寫作與發表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往,我們在科研中有了重要發現,都會“情不自禁”地優先往國外學術期刊發表。對于國內期刊,更多的則是吐吐槽,比如論文審稿速度慢、版面費高、關......
2019年5月,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管理科學與工程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聯合決定正式啟動管理科學高質量期刊推薦工作,包括推薦國際期刊和中文期刊兩項任務。推薦工作主要基于同行評議、價值導向......
2020年7月3日,中國地質學會網站發布了我國地學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試點成果,《目錄》共有359種國內和258種國外期刊入列。其中國內期刊T1類57種、T2類142種、T3類160種。......
自2012年起,中國知網和清華大學圖書館每年聯合研制《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通過對2萬余種國際學術期刊引文大數據的挖掘,分析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引證情況,目的是客觀反映我國學術期刊在國際學術研究領......
9月5日,《Nature》發布蘭州大學110周年校慶特刊,以“ThebuzzfromChina’swest(來自中國西部的聲音)”為題介紹了蘭州大學百十年的發展成就,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以“Blaz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