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了10多年,終于能坐著中國人自己的潛水器下潛了。在潛水器里說著中國話,看中國字,感覺很好。”時隔一年多,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仍難忘懷“圓了多年一個夢”的激動。
2013年6月18日,52歲的周懷陽成為第一位搭乘“蛟龍”號下潛的“乘客”,在即將開展的“蛟龍”號2014—2015年度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三航段中,他有望搭載“蛟龍”號,到西南印度洋洋中脊親睹深海熱液盛況。
2012年,“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到達7062米海底,刷新了作業型載人潛水器的世界紀錄。由于現階段潛水器常態化業務運行的條件仍不完備,作為業主的中國大洋協會計劃用3到5年的時間開展“蛟龍”號試驗性應用,完成其從海試向常態化業務運行的過渡。
與海試時只搭載潛航員、研發人員和設計工程師不同,從2013年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以來,“蛟龍”號更像是一輛深海出租車,搭載經過培訓的科學家、媒體記者等“乘客”進行深海科考。
“‘蛟龍’點亮了中國人的‘深海夢想’。中國科學家可以乘坐本國的潛器,到深海、觀深海、研究深海。”77歲的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深情呼喚,“深海你好,中國人來了!”
2013年8月,我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這已是中國大洋環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海洋局海洋二所王春生研究員第8次來到這片海域。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他搭乘“蛟龍”號到海底5000米深處,近距離觀察原生態環境下的巨型底棲生物。
“就像游客不滿足于景區宣傳片一樣,科學家總希望能親自到現場進行觀察與取樣。”被問到為什么一定要下潛,王春生打了個形象的比方。
下潛后會看到什么樣的生物,王春生心中早已有譜。自1996年開始從事深海生物研究以來,他已分析了德國、俄羅斯和美國等國家以及國際海洋多金屬聯合組織等在東太平洋海底獲取的大量錄像和照片。從1999年開始,他分析了我國多金屬結核開辟區200多小時的海底錄像和上萬張海底照片。
然而,當“坐”到海底時,他被震撼了:三只白色海參同時映入眼簾,在接下來近3個小時作業過程中,最多可同時看到6只白色海參。可根據1999年深海照相與攝像系統拍攝的視像資料,估算約45平方米才有1個巨型底棲生物,在以前的高清攝像中,也沒看到這么多巨型底棲生物。
出發前,王春生自認為不會有太多的興奮點,這次下潛讓他興奮的不僅僅是生物數量,還有巨型底棲生物的種類。“一個潛次的發現和收獲,比十多年來我們在船上通過傳統手段在該區域發現的巨型底棲生物總和還要多。”
中國大洋協會裝備調查處高級工程師李向陽做了一項統計,到目前為止,已有近2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參加了“蛟龍”號下潛。
地質學家董彥輝返回母船后大聲感嘆:“身臨其境才知道,預想和實際差距很大,我的想象力原來很貧乏。”而在南海海山區,各種怪異的生物讓頂尖的海洋生物分類學家李新正感嘆:“沒有見過圖片,也沒有在文獻上讀到過。”“80后”女博士唐立梅也發現,海底景象比她預想的更美麗。就連經驗豐富的潛航員也時常產生“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覺。
2013年7月16日,汪品先冒雨從廈門東渡碼頭登上“向陽紅09”船,仔細聆聽首次試驗性應用航次南海航段的成果匯報后,老先生激動不已。
當年6月,“蛟龍”號在中國南海執行首次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務,成功進行了10次下潛,完成了對超短基線定位系統標定、長基線定位系統試驗,冷泉區和“蛟龍海山”區科學考察等任務。
“世界上約一半的海洋經濟來源于深海。過去,中國科學家對深海的研究往往依據國外的文獻、圖片資料。此次我們自己在南海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海山發現了豐富的錳結核和多種類的海洋生物。這說明,南海的‘貨’比我們想象的豐富得多。”汪品先說。
2013年,“蛟龍”號在113天里執行了20次下潛作業,王春生總結,科學家獲得的海底巨型底棲生物的樣品數量超過了過去我國20年所獲樣品的總和,且質量更佳。
李向陽告訴記者,根據目前階段性研究成果,在2013年“蛟龍”號首次試驗性應用航次中,發現1個生物新種,4個生物疑似新種,46個生物新記錄種,特別是在南海首次發現了拉斑玄武巖,為揭示南海地質演化過程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翻開2014—2015年度“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論證材料,記者發現,航次任務除了中國大洋協會“十二五”大洋調查研究計劃重大項目,還有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涉及海洋生物、海洋地質等多個學科領域。
修“內功”提能力 變“蛟龍”技術優勢為深海勘察和研究優勢
2013年6月20日,“蛟龍”號首位女“乘客”——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院副教授楊群慧順利完成下潛任務,這也是“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連續第4次下潛作業,創造了以往從未有過的密度紀錄。
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評價,這不僅證明潛水器技術狀態穩定、性能優越,而且說明技術保障隊伍能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基本做到了頭一天決定下潛,第二天就能潛下去。以前海試就沒有這種把握”。
在南海試驗的長基線定位系統,實現了定位誤差基本在一本書大小之內,并讓“蛟龍”號擁有了兩套定位系統:更精準的長基線,以及更穩定和經濟的超短基線。在樣品采集方面,“蛟龍”發揮出獨特優勢,其機械手除了可對巖石、結殼樣品信手拈來,還能抓住各種移動的生物。海底絕壁、海山、海溝等種種極端地形,都留下了“蛟龍”號的矯健身姿。在已開展的2014—2015航次第一航段下潛中,其準確定位、高清拍攝、準確取樣的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航次驗收專家組認為,“蛟龍”號所拍攝的海底生物影像資料完全可以與美國等國際領先國家相媲美。
“以前的海試就像是高考,試驗性應用好比畢業后走出校門面對社會。潛水器要真正發揮作用,要求潛航員跟科學家有良好的磨合過程,我們就是要在試驗性應用航次中把這方面的經驗逐漸積累起來。”說這話的是潛航員、航次現場副總指揮葉聰。
在2014—2015年度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蛟龍”號研發單位人員大幅減少,潛水器的維護保障運行工作逐漸向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過渡。新上船的技術人員增多,并將上崗實際操作。
隨著水面支持、潛器本體等部門人員的配合逐漸默契、經驗日漸豐富,潛水器的狀態也漸入佳境。
11月25日,“蛟龍”號首次赴西南印度洋開展科考,執行2014—2015年度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務,這是“蛟龍”號航次史上距離最遠、航渡時間最長的一次,將應對更為復雜多變的天氣和海況條件。該區域海底怪石林立,地勢更加復雜,對潛水器作業提出了更大挑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航段,第二批潛航員學員將作為副駕駛開始下潛作業。
其實,“蛟龍”號還有更大雄心。
劉峰透露,2015年6—9月,“蛟龍”號將在執行大洋資源勘探任務的同時,再次與中科院先導B海斗深淵計劃、973雅浦海溝計劃相結合重返深淵開展作業,繼續發揮“蛟龍”號在國際深潛界的技術優勢,為深淵科學發展貢獻力量。隨著潛航員操作日益熟練,業務化運行后,可能會安排一名潛航員和兩名科學家進行海底作業。
1月18日消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今日發布《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2年)》。《藍皮書》顯示,航天科技集團2023年計劃安排60余次宇航發射任務,發射200余個航天器,開展一系列重大任務,有望再次......
秉承“在中國,為中國”戰略,開啟可持續發展新征程安捷倫首份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報告的中文版來啦!中文版報告在全篇報道安捷倫全球ESG報告的基礎上,更是加入了很多中國元素。ESG報告中文版詳細......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比爾·尼爾森又對中國航天說三道四了。據美國政治新聞網當地時間1月1日報道,尼爾森在受訪時再次發表涉華負面言論,宣稱中美“正處于一場太空競賽”,“我們最好小心,不要讓他......
12月27日至28日,第七屆語言服務高級論壇在北京、廣州、武漢三地聯合舉辦。與會語言文字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就語言服務助力數字中國建設形成共識。閉幕式上,廣州大學教授、國家語言服務與粵港......
12月29日,中國石化宣布,該公司“深地一號”再次取得突破,部署在順北油氣田2號帶的重點探井——順北21斜井試獲日產油氣當量1242噸,井深8836米,是“深地一號”第20口超深層“千噸井”。該井是順......
關于提名2022年度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會士候選人的通知為完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會員體系,鼓勵會員不斷攀登科學技術高峰,促進科技創新與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根據《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章程》要求,設立會士制度。經......
近日,中國經典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發布“起航之前”全新預告,正式進入公映倒計時,料將延續2020年《流浪地球》掀起的觀影熱潮。再加上近期上線的其他科幻題材大制作,這波科幻類影視頗有熱度。主打中國題材......
國產噴氣式客機首次進入海外市場今天(18日),我國自主研制的噴氣式支線客機ARJ21正式交付首家海外客戶——印尼翎亞航空,這是中國噴氣式客機首次進入海外市場。在交付儀式現場,中國民航局向中國商飛頒發《......
12月11日,由復旦大學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主辦、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協辦的“數字中國·全球溝通”復旦論壇(2022)舉行。專家學者圍繞數字中國與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
12月3日,由上海科技館和同濟大學聯合打造的“深海園林”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亮相。該展是中國首個深海主題綜合性原創臨展,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冷水珊瑚林復原場景,數十件來自千米深海的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