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60.shtm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7月20日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回信,對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參與科普事業提出殷切期望,激勵科技工作者以更飽滿熱情投身科普事業。
目前,許多科研機構、科學家正在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學普及,但仍然面臨諸多現實困境。近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管理委員會支持的“科學思想匯”沙龍活動在北京舉行專題研討,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科普基地代表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科技創新前沿的最新發現如何進行科普轉化”展開討論。
“科學思想匯”沙龍現場(主辦方供圖)
打造體系化知識
激活科普高質量發展,科技資源科普化是關鍵因素之一。近年來,一批科學家、專業工作者主動走出“象牙塔”,圍繞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進行科普,廣受歡迎。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大數據研究院院長王元卓提出,在“熱點科普”及時回應公眾需求的同時,還應不斷加強體系化的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知識本身是成體系的,其傳播、教育和普及往往需要前面有鋪、后面有墊,有前言、有后語,不同學科的知識也需要進行聯系、聯想、聯接。”他表示。
王元卓帶領團隊以擁有一大波粉絲的科幻電影為切入點,完成手繪科普圖書《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的創作,包含10部科幻電影中的100個知識點,包括天文、地理、計算機、網絡、人工智能等領域,知識點之間相互關聯,形成體系。
同時,他們為每個知識點準備了約8分鐘的短視頻,如果讀者對書中某個知識點的文字介紹感興趣,可以繼續觀看短視頻,再進一步還計劃制作相關課程。
不僅如此,王元卓近年來還作為科學顧問參與電影《三體》《流浪地球2》的創作過程當中,在劇本設計階段就把相關科學知識植入進去,借助電影或者優質視頻的傳播周期把科學知識傳播出去。
“希望通過重塑科學知識體系,實現科學知識傳播的‘長尾效應’。”他說。
對此,龍華東認為,以優質豐富的內容和喜聞樂見的形式做科普,不僅能夠實現科學知識的多維度傳播,還有望形成課程開發的新模式,助力“科學教育+”。
架設跨界“橋梁”
如何發揮多主體的協同作用,成為與會專家討論的熱點。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科學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陳樸認為,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應當主動積極聯系各方資源,通過不同的形式擴大影響。
數字化技術有望為不同的科普主體架設“橋梁”。作為北京科普“追夢人”和“踐行者”,龍華東參與了覆蓋北京市16+1區的102家科普基地命名工作,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啟動建設北京科普“中央廚房”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虛擬展廳。
北京科普“中央廚房”面向北京市科普機構、社區以及科技創新主體,提供實體、數字、服務、專家等不同類型的優質科普資源信息。“平臺還將進一步融合各部門、各區優質資源,做好分類標識和調用。”龍華東表示。
國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國術建議,以數字化為紐帶,利用實景拍攝、數字人、先進顯示技術、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打造新形式的數字化互動科普產品,加強科普場館、科研機構與教育機構、科普研發企業之間的合作。
同時,與會專家認為,利用電影、短視頻、連鎖場館等新的傳播載體和渠道打造新IP,用群眾更喜聞樂見的形式有望持續提升科普效果。
近年來,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航天精神與文化傳播研究所在數字化方面開展了有益探索。該所副所長謝雪在此次會議上分享:“我們嘗試建立了‘以互動體驗為核心,線上線下相結合、館內館外相融合,知識趣味相契合’的科普新模式”。
據了解,他們在全國范圍內打造了20余個科普場館,線下展品以互動式、沉浸式、體驗式為主,線上APP與線下聯動,同時開展積分排名、知識學習等活動,吸引近千萬中小學生參與。
此外,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新媒體部副主任王英認為,要做好科學與藝術結合、科學與文化結合,反映科學家的真實故事。
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
為院士科普“點贊”,習近平總書記近期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的回信也激發了廣大科研人員的熱情。對此,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科普與學術處主管王紫涵表示,“科學與中國”將啟動“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號召廣大院士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年至少參加一次科普活動,帶動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參與科普事業。
科研人員是科學普及“第一發球員”。“科研人員輸出科學內容時需要有轉化的思維和能力,圍繞社會公眾的需求開展科普。”新浪微博政務運營總監徐麗華指出。
事實上,參與科普也會為科研工作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科普辦公室主任、智能科學與技術科普工作協作組秘書長張冬梅親眼見證了科普活動對科學家帶來的思想轉變。“剛開始時科研人員的表達體系往往很學術、很專業,不能和公眾同頻共振。參加幾次科普活動后,他們的的表達方式就完全發生了改變,讓公眾更容易理解。”她表示。“經歷這樣的過程,科研人員反過來也能更好地了解和體會公眾對科研的需求。”
而對于現實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輕科普”的困難,科技日報社原主任記者晏燕建議,采取科技資源共享、建立專項人員經費等措施解決問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328.shtm8月26日,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新校區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科教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324.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322.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319.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314.shtm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種質資源創新團隊聯合國內高校科研團隊,揭示了茶樹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313.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298.shtm英國科學家發現,南極別林斯高晉海5個帝企鵝棲息地中有4個在2022年春季沒有幼崽活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297.shtm8月25日至27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出品的舞劇《深AI......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286.shtm近日,2023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物質科學獎頒發給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和陳仙輝......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285.shtm這是段佳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第3篇Nature論文。去年10月投稿時,她還是中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