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下旬,“美國《科學》雜志專門為中醫出專刊”的消息引發熱議,專刊中刊發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的論文也引起關注。不少人認為這是國際頂尖學術界對中醫的認可,但也有聲音質疑,所謂專刊只是由贊助商花錢出版的廣告宣傳小冊子而已,與專業的學術論文毫無關系。
隨后,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和《科學》雜志國際協作、運營與出版副總監吳若蕾,通過北青報回應“花錢買版”的質疑。前者表示,自己的論文“是發表在《科學》雜志S13頁的,與‘買廣告’完全是兩回事。廣告頁是沒有頁碼的。”后者回應,中醫藥大學和浸會大學贊助的是這份專刊的出版和發行,不是為了發自己的文章而花錢買版面,目的是為了在國際上推廣中醫藥。這份專刊里徐安龍校長的文章也只有一篇,他的文章能否發表與是否贊助沒有關系。但確實是沒有經過《科學》雜志的評議,所以作出了特別標注。
問題本身微妙,爭論還有非常細節化的拉鋸。但若仔細梳理兩方觀點,就會發現爭議主要出在兩個問題上:一是,《科學》雜志的專刊和正刊之間是什么關系?二是,沒有經過《科學》編輯部評議的論文學術價值幾何?
從旁觀者角度看,專刊接受贊助,內容更偏向科普和推廣。顯然不能以廣告論之,否則不必“組織專門的編輯團隊歷時三年而成”,也不必特意為徐安龍的文章委托中醫專家進行同行評審。對于第二個問題,北青報記者已有調查結論:該篇文章確實未經雜志編委會評估,但經過“同行評審”。雜志編委會沒有評估的原因,源自“《科學》雜志內部目前還沒有中醫領域專家”,且“西方國家也沒有這個學科”。
這就像一個悖論。贊助這份專刊、發表這篇論文,是為了科普、推廣至今為西方主流社會陌生的中醫理論,但恰恰因為是“陌生理論”,才使文章陷入了無法進行國際評估、無法衡量價值的窘境。簡單一點說就是,我們是為了被認可而發文,但發文的前提卻是先得到對方認可,而在《科學》所代表的國際學術的語境內,沒有這種認可就等于在論文合法性上有了缺陷。這樣看來,這篇論文非廣告也非正刊的曖昧位置,恰恰折射了中醫在“科學”中的處境。
這種本就尷尬的角色,放在輿論場上的多重鏡像下,又出現了各種變形。先是因為中國學術研究“榮登頂尖科學期刊”,而經歷了一種國內常見的、浮夸的價值演繹;接著,又因為“花錢買版面”的質疑出現,而陷入了另一種常見的、關于學術論文的“刻板印象”。在這一起一落、一捧一踩的落差中,不知道中醫研究者和從業者是否也在自我認知上,出現了瞬間的恍惚。
無論如何,“中醫登上《科學》”這一事件都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屆飲水與健康高峰論壇上,專家提示,進入冬季,更需警惕飲水不足導致脫水狀態,足量飲水應掌握科學方法。中國營養學會飲水與健康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冠生說,足量飲水是機體健......
10月20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北科院”)、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北京市科協”)聯合主辦的“第七屆老年服務科學與創新國際論壇暨北京國際前沿科學對話會”成功舉辦。本屆論壇采用線上......
前不久,十余名院士專家共同見證了我國首個海洋領域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的成立。該中心以“應對氣候變化、支撐碳中和需求”為宗旨,通過多學科交叉......
記者在2022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合肥主會場采訪時了解到,隨著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被稱為“國之重器”的大科學裝置正加速催生應用成果。作為“雙創周”系列活動之一,合肥大科學裝置成果轉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有個宏大的夢想。他希望,通過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等)發電來轉化二氧化碳、制備合成燃料,實現“燃料合成—燃燒—碳排放—燃料合成”的碳元素循環利用,......
當科學遇見藝術,會有什么樣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冷冰冰的化石如何更形象、更有溫度?遠古生命“動起來”會不會讓你更加想探索地球生命的神奇?9月25日,科學與藝術融合博物館論壇——《“從龍到鳥”國風科學繪畫......
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24日在廣州南沙正式動工。該會址以“千帆競渡、科技遠航”為設計理念,計劃于2025年建成投用。當日,大灣區科學論壇戰略咨詢委員會也在南沙成立。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位于南沙明珠灣......
9月23日,“2023年科學突破獎”獲獎名單揭曉。有著科學界“第一巨獎”“科學界的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Prize),主要獎勵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數學領域的頂尖研究人員,......
據科學突破獎官網報道,當地時間9月22日,2023年“科學突破獎”在美國舊金山公布,以表彰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方面取得突破性科學成就的科學家,深度學習預測蛋白質結構、量子信息、嗜睡癥的發病機理......
當科學遇見藝術,會有什么樣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冷冰冰的化石如何更形象、更有溫度?遠古生命“動起來”會不會讓你更加想探索地球生命的神奇?9月25日,科學與藝術融合博物館論壇——《“從龍到鳥”國風科學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