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兩會”期間,“大型科研設備共享難”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今年記者追蹤采訪發現,與此相關的另一個問題,同樣引人深思:我國每年上萬億元的科研固定資產投資中,有60%用于設備進口;部分高端儀器100%依賴進口。政協委員憂心——科研儀器過度依賴進口拖了創新后腿。
“我們的TD—SCDMA技術發展得不錯,但是技術上的制約也很多,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測試的儀器儀表。沒有先進的測試儀器,技術和質量就很難保證。”在今天的政協科技界聯組會上,列席會議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婁勤儉以這個例子呼應朱星委員關于加強國內科學儀器研發的發言。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朱星的發言源于他參與的一項關于國內科學儀器現狀的調研。這份調研顯示,我國每年上萬億元的科研固定資產投資中,有60%是用于進口設備,部分領域的高端儀器100%依賴進口,每年進口儀器總額幾十億美元,并以每年約30%的速度增加。
“過去20年來,我國在關鍵先進儀器的創新方面逐步喪失了國際競爭力,在大部分重大先進裝備領域的競爭上更處于劣勢,關鍵科學儀器裝備嚴重依賴國外技術。”朱星頗為憂慮,“我國在科學儀器的研究和制造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不是縮小,而是逐步拉大,對國外儀器依賴度逐年增高。”
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也曾指出,中國人購買科研儀器的熱潮不知道救活了多少外國公司,由于科研儀器對外依存度過高,中國的科學研究存在嚴重的“空芯化”現象。
“那是因為我們做的大部分研究是跟蹤模仿別人,這些研究中使用的儀器都可以從國外買到,根本用不到高精尖、定制的儀器,所以也就沒有人去做。”對于這一問題,有政協委員這樣認為。
而在朱星看來,“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首先是目前的科技評估體系側重快速跟蹤國際發展前沿,潛心于系統儀器研發人員的貢獻在科技論文、引用率和獲得獎項方面沒有得到充分認可”。朱星說,由于急功近利的學術環境,很少有人愿意坐冷板凳去從事顯示度低的工作,因而很多單位原有的儀器研發人員、配套的輔助人員已經不復存在。
此外,近年來迅速增長的科研經費使得研究人員有更多的經費購置以前不可想象的昂貴科研儀器,客觀上影響了研究人員從事儀器研發的積極性。
而對于我國學者參與國際大型研究裝置合作項目,朱星認為其實也是把雙刃劍,這雖然鍛煉了國內的儀器研發隊伍,但也導致了對國際大型裝置項目的依賴性,不利于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儀器。
“我們必須意識到,現代科技的重大突破越來越依賴于先進的科學儀器,誰掌握最先進的科學儀器研發技術,就掌握了科技發展的主動權。”朱星說。
“我從事的納米光學研究工作和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的發明有密切聯系。”他以STM的開發開辟了納米技術研究新領域為例說,198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在瑞士IBM實驗室工作的科學家,這一獎項的頒發震動了科學界:為什么這項僅僅依據量子力學最基本原理的實驗觀測技術能夠在問世僅5年后就獲得科學的桂冠?
“因為,這項成果的核心部分關鍵儀器STM的發明,使得科學家用納米尺度的探針在物體表面掃描時,可以直接‘看’到單個原子,使人們的眼界一下拓展到單個原子、單個分子的水平。20多年來,STM這項創新儀器打開了納米技術研究新領域,成為納米顯微最關鍵的表征儀器。”朱星說,“實際上,諾貝爾獎已經數十次授予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儀器研發的科學家。”
“所以,加強科學儀器的自主研發和產業化能力是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選擇,特別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納米技術研究等作為關鍵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做前沿部署,而要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必須研發出先進的科學儀器做支撐。”朱星說。
他認為,為了提高我國在科學儀器資助研發能力,應當從不同部門、不同層次設立創新型儀器研發專項資助;并明確重點資助方向,針對某一時期的重點資助領域,從關鍵部件到關鍵技術再轉向整機研制,直到進行集成創新,形成有特色和競爭力的科學儀器產業。“希望相關政策能在‘十二五’規劃中予以落實。”
此外,他還表示,應完善科技評估體系,建立良好的先進科學儀器研發氛圍,支持和鼓勵科研人員從事具有長遠影響的創新型科學儀器裝置,建立一支耐得住寂寞的研發隊伍,以保證我國在某些關鍵領域儀器研制的創新地位。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持人:2024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大會圍繞六條重點產業鏈、五個重點產業集群,舉辦了新能源和智能網聯車、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等6場專題推介對接活動。其中,高端儀器......
23日,2024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主題會議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在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相關主題會議上,開放科學基礎設施共享協作倡議正式發布。該倡議提出四方面行動:共建全球網絡,增加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的數量并......
戴瓊海團隊成員操作超級顯微鏡。清華大學供圖戴瓊海團隊研制出的超級顯微鏡。清華大學供圖90后吳嘉敏攻讀博士時,坐了整整5年的“冷板凳”,才在畢業時發表了第一篇重要論文。2018年,他跟隨清華大學戴瓊海院......
計量被喻為工農業生產的“眼睛”和“神經”,是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基石,也是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的重要技術基礎。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我國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
2024年1-3季度制造業和信息化領域“春苗”培育后備重點企業庫入庫企業公示按照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關于印發成都制造業“春苗秋樹”三年行動倡議(2024—2027年)及相關配套文件的通知》(成經信......
10月08日,北交所上市公司阿為特(873693)上漲,收盤價為40.23元/股,漲幅29.98%,成交額2.80億。業績方面,根據公司已披露的2024中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54億元,同比增長1......
關于印發《上海市大型科學儀器設施信息報送辦法》的通知滬科規〔2024〕10號各有關單位:為促進本市大型科學儀器設施的信息公開和資源共享,根據《上海市促進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規定》的相關規范要求,市科委......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根據《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近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特發布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科......
近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2024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有關6個項目申報指南,包括科學儀器和化學試劑項目、醫學創新研究領域項目、技術標準項目、新能源領域技術攻關項目以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在科學儀......
近日,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了江蘇省儀器儀表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全省儀器儀表產業規模將達3000億元左右,培育10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新增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