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有機碳輸入是影響農田土壤有機碳動態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提升土壤有機質水平的同時,能夠為土壤生物提供大量碳源。秸稈還田作為當今世界普遍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其施用的數量和質量也會直接和間接地影響土壤微食物網分解通道的變化(圖1),進而影響農田土壤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可持續性。
為探討秸稈還田量及頻率對土壤微食物網分解通道的調節機制,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農業中心保護性耕作特色研究團隊成員張曉珂、解宏圖等依托該所梨樹試驗基地平臺,重點研究在不同秸稈還田量及還田頻率下,土壤微食物網內土壤微生物、食微線蟲和捕食/雜食線蟲的變化規律和相互關系。研究結果表明,秸稈的還田頻率對土壤微食物網群落結構產生顯著影響(P < 0.05)。高頻秸稈還田方式顯著增強土壤微食物網中細菌與食細菌線蟲的相互聯系,同時加強了細菌分解通道在有機質分解中的作用;而低頻的秸稈還田方式在增加了細菌PLFAs的同時,還增強了土壤微食物網中真菌與食真菌線蟲的聯系,同時真菌分解通道被加強(圖2)。綜上所述,秸稈還田頻率調節了土壤微生物與線蟲之間的雙向耦合關系并驅動了微食物網主要功能群之間碳的流動,而秸稈還田產生的上行效應對于土壤微食物網的結構具有決定性作用。該研究為免耕農田生態系統養分循環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相應的土壤生物學依據。
研究成果以Frequency of stover mulching but not amount regulates the decomposition pathways of soil micro-foodwebs in a no-tillage system 為題,發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期刊上,土壤生態組聯合培養博士生寇新昌和助理研究員馬寧寧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張曉珂和教授吳正方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王寬誠教育基金(盧嘉錫國際團隊項目)及沈陽生態所農業中心特色團隊項目的支持。
圖1. 土壤微食物網對外源有機碳輸入的響應機理
圖2. 不同秸稈還田量及頻率方式下土壤微食物網間的網絡分析。紅色和藍色的線分別代表正相關和負相關關系,點的大小代表生物量的多少
7月5日從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生態循環農業團隊在長期秸稈還田土壤碳效應的研究中取得最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整體環境科學》上。稻麥輪作是長江流域主要種植方式,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發揮......
我國是秸稈大國。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技術不斷發展,仍有大量的秸稈廢棄物被就地焚燒、填埋。粗放處理方式造成環境污染,導致生物質資源浪費。秸稈中蘊含著大量可被轉化的生物質(半纖維素、纖維素等),經厭氧消化后可......
黑土地“喊累”中國科技力量來“加油”高肥力、高產量的東北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近年來卻面臨土壤退化等挑戰。如何變“減法”為“加法”?中國科學院正在牽頭籌備一場“科技會戰”,要用科學的方法,......
我國每年生產5億多噸糧食,秸稈理論資源量為8億多噸(可收集資源量為6.87億噸)。秸稈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它以秸稈為紐帶,將秸稈收集與生態種養、秸稈能源化和秸稈材料化有機銜接,加固了農業循環經濟的鏈條......
外源有機碳輸入是影響農田土壤有機碳動態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提升土壤有機質水平的同時,能夠為土壤生物提供大量碳源。秸稈還田作為當今世界普遍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其施用的數量和質量也會直接和間接......
外源有機碳輸入是影響農田土壤有機碳動態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提升土壤有機質水平的同時,能夠為土壤生物提供大量碳源。秸稈還田作為當今世界普遍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其施用的數量和質量也會直接和間接......
秸稈露天焚燒問題多發頻發,是影響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今年以來,河北省通過健全人防+技防監控體系、落實網格監管責任、建立考核問責機制等一系列組合拳,筑起了“防火墻”,嚴防秸稈露天焚燒。圖片來源于網絡......
記者從吉林大學了解到,該校化學學院副教授高巖團隊開展“液化秸稈改良土壤綜合利用”項目,利用近臨界水技術將畜禽糞便與秸稈“變廢為寶”,轉化為液體和顆粒有機肥,有效改良鹽堿地,助力農民增產。吉林省白城市通......
黑龍江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2019年黑龍江省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圖片來源于網絡《方案》提出,今年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要達到80%以上,其中“兩市兩縣”利用率要達到85%以上......
“應盡快完善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組織和管理機制,加強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的研究,促進秸稈利用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形成成熟、完善、先進的配套技術。”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教授謝德體建議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