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等的國際科研團隊,修訂了核聚變領域的一條基本定律。新定律指出,科學家們實際上可以在核聚變反應堆中安全地添加更多氫燃料,從而獲得比之前想象的更多的能量。相關研究發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雜志。
核聚變是未來最有希望的能源之一,涉及兩個原子核合并成一個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陽的熱量正源自氫原子核聚變成更重的氦原子。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旨在復制太陽的聚變過程,創造出高溫等離子體,為聚變提供合適的環境,最終產生能量。
等離子體是類似于氣體的物質的電離態,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密度僅為空氣的百萬分之一。將聚變燃料氫原子置于極高溫度下,迫使其電子與原子核分離而產生等離子體,這個過程發生在名為“托卡馬克”的環形結構內。
最新研究負責人、EPFL瑞士等離子體中心的保羅·里奇說:“在托卡馬克內制造等離子體的限制之一是可以注入的氫燃料量。1988年,核聚變科學家馬丁·格林沃爾德提出的定律將燃料密度與托卡馬克的小半徑和在托卡馬克內部等離子體中流動的電流相關聯,自此‘格林沃爾德極限’一直是聚變研究的基本原則,ITER的建造也基于此。”
里奇同時指出,盡管格林沃爾德的理論在某些研究中非常有效,但在某些情況下,如ITER的繼任者核聚變示范電廠(DEMO),會極大地限制其運行,因為它表明不能將燃料密度增加到某個水平以上。
鑒于此,里奇團隊與其他托卡馬克團隊合作,設計了一個實驗,可使用高度復雜的技術精確控制注入托卡馬克的燃料量,他們在現有世界上最大的幾個托卡馬克裝置,如位于英國的歐共體聯合聚變中心開展了試驗,同時分析了限制托卡馬克內氫燃料密度的物理過程,以推導出一個可關聯燃料密度和托卡馬克尺寸的第一性原理,并使用世界上一些最大的計算機進行了模擬。
最終,他們推導出與實驗結果非常吻合的托卡馬克燃料極限的新方程。新方程假定,就ITER內添加的燃料而言,格林沃爾德極限可提高近兩倍,這意味著ITER等裝置可以使用幾乎兩倍的燃料來產生等離子體,從而產生更多能量。DEMO將以比現在的托卡馬克和ITER高得多的功率運行,因此也可以增加更多燃料。
近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可再生能源技術”重點專項“生物質綠氫及氫基燃料/液體制備技術”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廣州召開。中國科學院重大任務局材料能源處處長何京東以線上方式出席會議。武漢大學......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工程師使用超音速冷噴涂技術,生產出一種新的核聚變“主力軍”材料,可承受聚變反應堆內的惡劣條件。最近發表在《物理寫作》雜志上的這一進展,有助于實現更高效的緊湊型聚變反應堆。核聚......
12月1日,由中國船舶集團廣東廣船國際海洋科技研究院自主研發制造的國產首臺船舶甲醇燃料供給系統完成驗收。甲醇作為船用清潔燃料,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安全性和可獲得性,受到全球航運市場的廣泛青睞。船舶甲醇燃......
日本和歐盟共同建設、位于日本茨城縣那珂市的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12月1日開始運行,向實現“人造太陽”又邁進了一步。核聚變是兩個輕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并釋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核聚變理論上可以提供幾......
近日,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中心碳基資源電催化轉化研究組(523組)汪國雄研究員和高敦峰研究員團隊在一氧化碳(CO)電解制備燃料和化學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提出了通過構建金屬—有機......
記者從中國海油獲悉,3日,我國首艘、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運輸加注船“海洋石油301”在廣州港錨地,成功為全球最大噸級雙燃料超大型油輪提供保稅液化天然氣加注服務,標志著我國國際船舶液化天然氣加注產業步入世......
近日,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帶隊赴安徽省合肥市開展主題教育調研,圍繞量子科技、核聚變等領域考察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實驗室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并召開座談會聽取最新科......
一旦一顆恒星演化到主序星階段之外--這是恒星演化的最長階段,在此期間,恒星核心的核聚變產生的輻射被引力所平衡--它可能擁有的任何行星系統的命運就是一個謎。天文學家通常不知道在這一點之后行星會發生什么,......
“萬老師,EAST實現了403秒的H模等離子體運行!”“祝賀!祝賀!大家辛苦了!”4月20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該所科普主管蔡其敏向記者展示了這段他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元熙的......
中國首套自主知識產權、自主設計研發和生產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熱電聯供系統1日在徐州華清京昆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清能源)舉行產品下線儀式。SOFC屬于第三代燃料電池,是一種在高溫下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