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學診斷
立克次體的培養和染色是其診斷和分類的重要方法,最為經典的是雞胚接種,也可采用細胞培養。染色方法場采取吉姆薩(giemsa)染色法,直接免疫熒光法(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DFA)等,但在非培養條件下很難觀察到陽性結果。立克次體病原學檢查成本較高且對檢測人員及條件要求較高,所以不作為臨床檢測的主要方法。
血清學診斷
外斐實驗:利用變形桿菌屬x19,x2等菌株的菌體抗原代替立克次體抗原,與患者血清進行交叉凝集試驗,即可進行檢測患者是否還有相應抗體。但該試驗由于特異性較差,現已經逐漸被淘汰,但其仍是較經典的立克次體檢測方法。
免疫熒光法:利用免疫熒光探針檢測患者體內是否存在相應抗體,以診斷立克次體感染。其中間接熒光法(indirect fluorescence assay,IF)是目前診斷立克次體感染的金標準。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此法具有靈敏、簡便、經濟的優勢,原理為利用高度特異性的免疫反應與高度敏感性的酶促反應相結合,進行抗原或抗體的檢測。其表面包被的抗原通常為重組抗原,其靈敏性、特異性和重復性均較高,且能區分 IgG 和 IgM 抗體。
基因學診斷
聚合酶鏈反應(PCR):利用熒光定量PCR可以對立克次體進行DNA水平上的檢測,它解決了立克次體早期檢測的難題,已經在很多研究機構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