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7-13 07:56 原文鏈接: 第七屆“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榜單發布

    ?

    “了解未來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看看世界上最優秀的年輕科學家在做什么。”7月11日下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執行主編Niall Firth說。

    當天,2024中國科技青年論壇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簡稱“TR35”)中國區發布儀式在位于上海市閔行區的大零號灣科創大廈舉行。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祖麗皮亞·沙地克、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季力等35位青年才俊入選。

    他們是第七屆TR35中國區榜單的入選者,被認為是將改變世界的人。

    此前六屆,已有數百位中國青年科技人才嶄露頭角:包括深耕量子信息技術的陸朝陽、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重要貢獻者叢樂、潛心聚變超導電物理的鄭金星、參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研發的徐穎、探索光學 AI 芯片商業化的沈亦晨、從現場可編程邏輯門陣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芯片到商業航天的連續創業者姚頌等。

    科技競爭,實質是人才競爭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

    11日下午,在上海交大“家門口”參加上述發布儀式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表示,科技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創新驅動,本質上要依靠人才來驅動。科技強國,背后是人才強國。他表示,人才強校已成為上海交大內部的廣泛共識和堅定的主戰略。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所長譚蔚泓在致辭中表示,希望在座的年輕人都能夠用勇敢的心、感恩的心、求知的心擁抱一個快樂的科研生涯。

    作為評委之一,聚焦硬科技的早期風險投資機構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向澎湃科技表示,縱觀近些年的入選者,從學科上來看,是有一些變化或趨勢的,“這幾年明顯材料類的(入選者)增加了,芯片類的可能也增加了,量子類的也增加了。”他期待在下一代技術方面、在特別前沿的領域,比如量子領域、可控核聚變、合成生物學、航空航天等領域多一些申請人。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市傷骨科研究所“納米修復醫學”課題組組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倪大龍。

    從材料“跨界”到醫學,曾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的倪大龍,現在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市傷骨科研究所“納米修復醫學”課題組組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他率先提出“納米修復醫學”概念,于2023年入選TR35 亞太區榜單。

    倪大龍告訴澎湃科技,他認為,創新的生命力的確來自交叉,來自跨界,“跟臨床醫生多交流,多提問題”。

    他表示,作為非臨床專家,他覺得在醫院工作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可以實現充分地醫工交叉融合,“很多臨床上遇到的難題不知道如何去解決?甚至沒有解決辦法。我們可以利用材料或者化學的手段來去解決它”。

    倪大龍透露,他所在科研團隊目前研發的一種凝膠,有望實現皮膚損傷的無疤痕修復,不僅能發表創新文章,未來還可能作為一款產品推出。

    他們團隊還在研發一種可以吸收X射線的外涂納米藥物,可作為一種放療保護劑。“我們知道臨床很多病人需要放療,放療后病灶部位周圍可能會紅腫,發生損傷和潰爛,甚至有些病人會長期反復發作。這個藥物涂上以后,它可以保護周圍組織避免受到X射線的損傷,我們只要把病變組織暴露出來就行了。”倪大龍表示。

    生在喀什,讀書、工作在上海

    在TR35中國區最新一批入選者中,有勇于探索未知科學邊界、挑戰科技極限的“先鋒者”(Pioneers);有勇于創業逐夢、追求價值革新的“創業家”(Entrepreneurs);有致力于科技向善、構建美好社會的“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有以獨特視角重塑經典技術的“遠見者”(Visionaries);還有將奇思妙想轉化為引領未來產品和技術的“發明家”(Inventors)。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季力獲評發明家,他希望用光來環保地生產氫氣。

    最新一屆TR35中國區入選者、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季力獲評發明家,他希望用光來環保地生產氫氣。

    他入選的理由是:通過將微電子器件與光水解制綠氫的學科交叉融合,開發出低成本、低碳排的新型晶硅光伏技術及制綠氫技術,為全球能源短缺和氣候危機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季力告訴澎湃科技,現在比較成熟的制氫技術是電解水,但耗電量比較高,且主要能源還是用火電,還是來源于化石燃料,所以它的碳排放量還是比較高。“我們希望最終通過光直接生成氫氣——直接光解水。”

    他解釋說,這里的光可以無需生成電,而是通過在單個器件中,光生的載流子直接到表面,立刻就可以產生氫氣了,所以整體損耗非常低。

    季力表示,他的目標就是將上述技術最終落地。“現在我們實驗室已經完成了個驗證,但是從0~1,從1~2,從2~10,每一步都需要很努力地走下去。技術上的領先,并不能代表一定成熟,上下游行業需要慢慢地發展。我們希望把這個技術能最終推到落地。”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祖麗皮亞·沙地克獲評先鋒者。

    最新一屆TR35中國區入選者、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祖麗皮亞·沙地克獲評先鋒者,她希望能研發出高能量密度電池。

    她入選的理由是:證實氟化鋰和氫化鋰是金屬鋰負極界面的主要組分,并建立電池失效模型,為金屬鋰負極界面優化和超高比能電池體系的開發提供重要思路。

    祖麗皮亞·沙地克出生在新疆喀什。她在上海讀書、工作、扎根。

    “化學,我覺得可以理解為‘魔術師’。它涉及很多領域,比如制藥、電池、化妝品……”祖麗皮亞·沙地克說。她高中就特別喜歡化學,本科在上海交通大學讀的化學工程專業,隨后攻讀了復旦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的博士學位,慢慢進入到電池研究領域。

    “我想做的是低成本、高安全度、高能量密度的電池體系,既能滿足儲能的需求,又能滿足電動大巴、電動飛機的能量需求。”

    對于TR35,祖麗皮亞·沙地克表示,她最大的收獲是在申請材料準備階段。當時,她努力凝練自己研究中的創新點和貢獻,并提出新的想法。在發布儀式上,與其他入選者交流學習,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碰撞出火花,她再次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和創新的力量。

    生數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27歲的鮑凡獲評先鋒者。 他入選的理由是:帶領團隊開發中國首個長時長、高一致性、高動態性的視頻大模型Vidu。

    月之暗面Kimi創始人兼CEO、31歲的楊植麟獲評創業家。他入選的理由是:用精悍的團隊實踐大模型的“規模法則”,實現大模型能力持續提升和長文本技術服務的普及。

    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33歲的謝賽寧獲評先鋒者。他入選的理由是:專注于探索視覺智能,開發出下一代視覺理解和生成的基礎架構,其有效性在 OpenAI的Sora等模型應用中得到了驗證。

    附第七屆TR35中國區入選者名單(排名不分先后):

    1.常林北京大學助理教授

    2.陳鵬程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青年研究員

    3.付先彪丹麥科技大學瑪麗·居里博士后研究員

    4.靖禮 OpenAI研究員

    5.李曉娜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暫名)副教授

    6.劉文柱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7.劉陽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8.欒海文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系助理教授

    9.屈峰西北工業大學教授

    10.孫鵬展澳門大學助理教授

    11.萬雅婷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12.張曄南京大學副教授

    13.祖麗皮亞·沙地克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

    14.封碩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助理教授

    15.鄧彥翔賓夕法尼亞大學助理教授

    16.桂淼浙江大學良渚實驗室研究員

    17.胡耀文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助理教授、研究員

    18.季力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

    19.李斐然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助理教授

    20.劉曉東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

    21.羅姍姍馬克思·普朗克陸地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

    22.秦為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23.王琛清華大學副教授,北京市集成電路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

    24.薛瀟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博士后

    25.楊植麟    月之暗面Kimi創始人兼CEO

    26莊友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研究員

    27.王茜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

    28.戴小川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助理教授

    29.謝賽寧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

    30.鮑凡生數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

    31王春陽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

    32.王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33.王飛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軌副教授

    34.董巖皓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35.袁翔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原標題:改變世界的青年科技力量:TR35中國區入選者名單在上海揭曉)

     


    相關文章

    湖北省荊門市出臺措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發展

    近日,湖北省荊門市委組織部、荊門市科技局聯合印發《荊門市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發展的具體舉措》,以進一步促進青年科技人才發展。具體舉措有10條,分別為:構建更為靈活的引才機制、引導青年科技人才服務產業轉型升......

    中國科協青托工程專項計劃首批托舉3000余名博士生

    記者4日在此間獲悉,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首批入選3226人,他們將在拓寬學術視野、增強學術鍛煉、加快學術成長等方面獲得專項培養,托舉期為2025年1月至2026年12月。中國科協于2......

    中國科協青托工程專項計劃首批托舉3000余名博士生

    1月5日,記者從中國科協獲悉,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首批入選3226人,他們將在拓寬學術視野、增強學術鍛煉、加快學術成長等方面獲得專項培養,托舉期為2025年1月至2026年12月。中......

    2025年“科學探索獎”啟動申報每人最高300萬元

    新年伊始,作為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第七屆“科學探索獎”申報工作于1月1日正式啟動,申報期為1月1日至4月15日,獎項將遴選出不超過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

    第二十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表彰對象名單公示

    關于第二十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第九屆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表彰(支持)對象名單的公示經評審,共產生第二十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19名擬表彰人選、5個擬表彰團隊和10名第九屆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支持對象。為充......

    “百年岐黃逐夢一流”青年菁英學者論壇舉行

    12月28日,廣州中醫藥大學百年校慶系列學術活動“百年岐黃逐夢一流”青年菁英學者論壇在該校大學城校區舉行。本次論壇分設中醫分論壇、中藥分論壇、中西醫結合分論壇和動物實驗分論壇,旨在通過深入交流和思想碰......

    第十一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啟動

    12月27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學技術館和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承辦的第十一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正式啟動。啟動環節之后,項目命題專家楊毅教授和張桂鳳老師分別就創意作品項目和科普......

    1110項2025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和第一批獎勵擬資助公示

    近日,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辦公室宣布,202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及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已圓滿結束,最終決定擬資助項目共計1100項,其中包括面上項目600項和青年科學基金項目500項。......

    2024年新重慶青年創新人才項目擬立項清單公示

    2024年新重慶青年創新人才項目擬立項清單公示按照《新重慶青年創新人才項目管理辦法(試行)》,重慶市科技局啟動實施了2024年新重慶青年創新人才項目評審工作,擬立項項目100項。現將2024年新重慶青......

    國際數字地球學會“青年科學家獎”頒發

    12月5日,以“數字科技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數字地球青年創新論壇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會上頒發了國際數字地球學會“青年科學家獎”,河海大學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教授直偉、新加坡科技研究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