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目前,湖北、河北、河南、湖南、江西、云南、福建、陜西、安徽、甘肅等地的相關部門陸續發布《關于2022年檢測機構專項整治的通知》,檢查的主要內容涉及到資質、人員、設備、樣品、報告、體系六大類。對于這一次全國范圍內的專項整治,如何在滿足行業主管部門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檢測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的同時,降低勞動強度和經營成本,建立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是檢測機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2022年建工檢測行業專項整治重點
根據各省“專項整治”以及“雙隨機”通知中涉及建工檢測機構方面的整治重點歸納如下:
1、資質。工程質量檢測機構資質是否符合住建部《檢測機構資質標準》要求;是否有超出資質認定證書規定的檢驗檢測能力范圍的行為;資質認定條件和技術能力是否持續保持;是否與與建設單位簽訂委托合同。
2、人員。檢測人員是否持證上崗,是否具備崗位證所描述的檢測能力;檢測人員、中級及以上職稱人員、注冊工程師數量是否符合檢測資質標準要求。
3、設備。儀器設備是否達到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機構資質標準相關規定要求;設備精度等級及其檢定(校準)及確認記錄、維護和保養、使用記錄、儀器標識等情況,是否符合標準要求。
4、樣品。收取唯一性標識不符合要求的檢測樣品、送檢樣品與現場見證取樣樣品不符;樣品委托、數量、標識、留置等是否符合標準規范和規定要求。
5、報告。未經檢測出具檢測報告,或偽造檢測數據、篡改檢測數據;檢驗檢測數據是否具有可追溯性,原始記錄是否信息齊全,真實可靠,符合檢測委托及相關規定的要求;檢測報告是否經檢測人員簽字、檢測機構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權的簽字人簽署,并加蓋檢測機構公章或者檢測專用章;檢測機構是否按照規定的檢測程序、方法進行檢測出具報告。
6、體系。檢測機構是否有健全的技術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
二、2021年整治通報中的突出問題
1、資質管理。不能正確使用資質認定證書和標識,致使部分機構因標準變更及未正確使用資質認定證書能力附表等情況出現超范圍開展檢驗檢測行為。
2、人員管理。檢測人員能力不足,影響檢測結果;質量負責人、技術負責人等關鍵崗位人員發生變化后未及時重新指定;非授權簽字人簽發檢驗檢測報告。
3、設備管理。設備信息記錄不全;設備設施和檢測場所環境不滿足要求導致了檢測環境不符合標準規定或檢測環境記錄缺失等現象;儀器設備超周期使用。
4、報告管理。涉嫌偽造檢測數據、出具虛假檢測報告或者鑒定結論;缺少檢測記錄或編造檢測報告,超出資質認定證書規定的檢驗檢測能力范圍出具檢驗檢測報告。
5、體系管理。管理體系文件沒有按照現行有效的標準和補充要求進行編制和轉版,管理系統不能有效運行;缺乏對機構管理體系實施相應的變更、糾錯或改進。
三、富思特智慧檢測管理系統--檢測機構的安全防護欄
工程質量智慧檢測管理系統基于云與端的架構模式,構建包括生產管理、經營管理、質量體系、服務管理和智慧辦公五大板塊于一體的全方位數字化管理體系,實現房建、市政、水利、公路、鐵路和民航六大領域的檢測參數全覆蓋。
產品五大功能:
1、生產管理。檢測機構的核心業務。嚴格遵循檢測機構相關管理文件的要求,對檢測活動全流程進行數字化管理,室內檢測主要包括從業務受理分配、原始數據自動采集、檢測報告三級審核、電子印章簽署和發放等,現場檢測主要包括現場檢測數據監測、原始記錄圖像采集、檢測報告編制審核、電子印章簽署和發放等功能。室內檢測和現場檢測流程全覆蓋、總部與分公司或多場所數據協同共享,同時還包括對各環節操作詳細記錄和統計分析。
2、經營管理。檢測機構的效益源泉。從合同評審、合同簽訂、合同執行、收費結算到合同終止的經營全過程進行數字化管理。系統內嵌當地行業協會發布的相關收費標準、合同模板,對經營過程的數據進行分析,同時和企業績效員工績效掛鉤,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效益。
3、質量體系。檢測機構的質量保證。對“人、機、料、法、環”各質量活動關鍵要素進行流程優化和數字化管理。重點對檢測人員的能力提升、儀器設備記錄的電子化、檢測標準的確認、內審和管理評審進行管理,及時檢查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和適用性,保證各質量互動要求的受控。
4、服務管理。檢測機構的價值體現。通過為委托方提供網上委托、電子報告、不合格信息的提醒推送等服務功能,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提高客戶服務質量,增強客戶滿意度。
5、智慧辦公。檢測機構的提效工具。通過在移動端實現對各流程的審核審批,提升工作效率。通過大數據算法對檢測機構各模塊化系統進行智能分析,提供大屏數據管理展示,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協助檢測機構在釘釘建立本企業的OA事項。
工程質量智慧檢測管理系統能有效地幫助檢測機構避免非自愿違規行為的發生,實現企業的安全運行。
武漢富思特創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長期致力于互聯網+工程質量檢測管理領域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研發與推廣。公司的軟件產品使用涉及建筑、市政、水利、交通、鐵路等多個建設行業,用戶涉及全國多省、市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及監督機構、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檢測機構和預拌混凝土及砂漿企業。未來將著力在互聯網+檢測和行業大數據方面積極探索,攜手行業合作伙伴共建檢測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