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6-12 15:30 原文鏈接: 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告捷我國躋身深海研究前沿

      6月11日,隨著美國“決心號”鉆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碼頭,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我國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圓滿完成了2個航次、歷時4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這也是國際大洋鉆探船首次停靠中國大陸港口。

      12日,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中國辦公室、同濟大學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此次南海新一輪大洋鉆探的科考情況及多項重要科學發現。

      中國IODP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南海IODP368航次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教授翦知湣介紹說,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包括IODP367和368兩個航次,自2月8日在香港起航,共有來自中、美、英、德、法、意等14個國家的64名科學家參加,其中26人為中國科學家,來自國內13所高校和研究所。367航次首席科學家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孫珍研究員、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喬安·斯道克教授共同擔任。368航次首席科學家由同濟大學翦知湣教授、丹麥與格陵蘭地質學會漢斯·克里斯汀·拉爾森教授共同擔任。據悉,拉爾森教授入選我國外國專家“千人計劃”,現為同濟大學訪問教授。

      翦知湣說,這次南海大洋鉆探聚焦南海擴張之前的大陸破裂,旨在探討“陸地如何變成海洋”這一基礎科學問題,同時也為南海北部油氣勘探戰略中的關鍵問題尋求科學答案。此次在南海北部海域一共鉆探七個站位17個鉆孔,總鉆探深度達7669.3米,在其中6個站位成功獲取2542.1米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沉積物、沉積巖、玄武巖和變質巖寶貴巖芯,為航次后續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據悉,6個站位由北向南依次為被動大陸邊緣、陸洋過渡帶、以及早期洋殼,所鉆取的新生代沉積層基底,第一次發現南海前張裂和同張裂期的構造、沉積和巖漿活動。鉆探結果顯示,南海大陸邊緣在始新世時已發生陸殼減薄和沉降,在漸新世的同張裂期已處于深水環境,并發生復雜的沉積和深海火山活動,稍后期的巖漿活動已具有典型洋中脊玄武巖特征。翦知湣教授表示,南海這種獨特的“非火山型”張裂過程,明顯不同于北大西洋伊比利亞-紐芬蘭“非火山型”這一世界典型,由此揭示了南海不同于大洋模式的邊緣海張裂機制。南海的發現豐富了我們的認識,有待重新評價大陸破裂的機制。

      孫珍告訴記者,這次大洋鉆探還發現了距今三千多萬年的始新世深海底棲有孔蟲,有望打破四十年來關于南海成因的觀點:法國人提出印度的碰撞使印支半島向南突出,推出了南海,原因在北邊;英國人認為古南海向婆羅洲的俯沖,拉開了南海,原因在南邊。南海大洋鉆探的結果揭示了南海深海盆由東向西推進的記錄,說明原因很可能在東邊,“這有待進一步研究和驗證。”

      在“決心號”鉆探船巖芯實驗室里,第二次南海大洋鉆探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林間告訴記者,4次大洋鉆探成功獲取了反映南海深海盆長期演化歷史的巖芯,從海盆如何張裂形成、海底如何擴張,到氣候環境和沉積作用如何演變,均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進展。同濟大學教授劉傳聯則認為,“這不僅使南海成為全球地質研究最好的邊緣海之一,而且由此建立起我國具有國際水準的深海研究隊伍,推動我國的深海科學進入深海研究的國際前沿,同時還推進我國對南海深水油氣勘探的理論認識,從基礎研究的角度為南海資源開發服務。”

      記者從在當天舉行的學術論壇上獲悉,中國加入國際大洋鉆探計劃近20年來,在深海研究領域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99年,大洋鉆探船“決心號”首次駛入南海,執行ODP184航次,實現了中國海區深海科學鉆探零的突破。2014年和2017年,又在南海成功執行了IODP349、IODP367和368這3個航次。這四個大洋鉆探航次,都是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和主持完成的;而且在過去四年里,中國參加IODP“決心號”航次的人數僅次于美國,躍居第二。

      據介紹,中國IODP“三步走”戰略目標已經確定:第一步,實現2至3個以我國為主的匹配性項目建議書航次;第二步,仿效歐洲,爭取成為IODP又一個“平臺提供者”;第三步,建造中國自己的大洋鉆探船。此次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圓滿畫上句號,標志著中國IODP“三步走”戰略目標中的“第一步”圓滿完成、“第二步”開始。

      中國IODP專家咨詢委員會顧問委員、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表示,半個世紀以來,國際大洋鉆探一直是地球科學的最前沿,而當前國際深海研究經費支持發生困難,客觀上為我國提供了良機,走“第二步”進入國際大洋鉆探的領導層。我們要積極推進由我國執行的巽他陸架大洋鉆探,建造國際第四個大洋鉆探巖芯庫和實驗室,并且發起和主辦大洋鉆探新十年(2023至2033年)學術目標的國際討論。爭取2019年主辦討論科學計劃的國際大會,與國際學術界共同制定新十年大洋鉆探的科學目標,并由此得出對世界第三條大洋鉆探船的技術要求。他提出,在此基礎上實現中國IODP“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目標,建造國際大洋鉆探船,從國際的最高層深海合作中脫穎而出,力爭在2028年前后成為國際大洋鉆探的重要領導力量,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做出關鍵性的貢獻。

      據悉,此次“決心號”鉆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碼頭3天時間內,中國IODP辦公室和同濟大學還聯合舉辦“南海大洋鉆探國際論壇”、中國大洋鉆探成就展、公眾參觀“決心號”鉆探船等學術和科普活動。

      附:南海四次大洋鉆探的科學收獲

      (一)使南海成為全球地質研究最好的邊緣海之一,可望成為國際海洋科學的天然實驗室

      南海具有先天的優越條件,但南海的深海研究嚴重空缺,四次大洋鉆探取得重大進展:

      1、改變了南海成因的原有觀點,可望導致東亞和西太演變歷史的重新認識。四十年來關于南海成因的觀點來自歐洲:法國人提出印度的碰撞使印支半島向南突出,推出了南海,所以原因在北邊;英國人認為古南海向婆羅洲的俯沖,拉開了南海,原因在南邊。大洋鉆探的結果揭示了南海深海盆由東向西推進的記錄,說明原因很可能在東邊。

      2、揭示了邊緣海張裂與大洋的不同模式。世界上被動大陸邊緣張裂的模型來自大西洋,南海和北大西洋伊比利亞—紐芬蘭邊緣相似,都屬于“非火山型”。但是大洋鉆探結果表明南海張裂開時就是深海環境,巖漿活動也與大西洋不同,揭示了與大洋模式不同的邊緣海的張裂機制。

      3、提出了氣候演變低緯驅動的新觀點。南海深海沉積為季風氣候的地質演變提供了幾千萬年的記錄,通過大洋鉆探發現了40萬年的長周期。從南海出發與各大洋進行比較,發現這是低緯區水汽交換驅動的水循環和碳循環的周期性,從而提出了全球季風為標志的水循環假說,和以微生物碳泵為基礎的溶解有機碳假說。

      (二)使我國學術界進入國際深海研究的國際前沿,與深海科學的各主要領域全面接軌

      1、我國深海研究從古海洋學拓展到大洋巖石圈和深海沉積學等新領域。南海大洋鉆探取自深海盆的巖芯,首次為大洋巖石學和深海沉積學提供了寶貴材料,使我國的深海研究從古海洋學拓展到大洋巖石圈的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研究,使我國的沉積學從陸地和近岸進入深海,從而覆蓋了深海地球科學的各主要領域。

      2、改變了我國固體地球科學重陸輕海的偏向,建立了國際水準的深海研究隊伍。南海大洋鉆探吸引了我國固體地球科學眾多的學術帶頭人和青年學子“下海”,參加大洋鉆探船上和陸上的國際合作,直接面對國際學術競爭,扭轉了長期來海陸脫節、重陸輕海的偏向,在多個學術單位形成了圍繞大洋鉆探深海研究隊伍。

      3、確立了我國大陸在國際南海深海研究中的主導地位。大洋鉆探是國際深海研究的“航母”,南海的所有四次大洋鉆探航次全都是中國科學家提議、設計和主持完成的,其研究成果正逐步發表,保證了我國占領南海學術高點,確立了我國在南海的學術主導地位。

      (三)推進我國對南海深水油氣勘探的理論認識,從基礎研究角度為南海資源開發服務

      1、提供了南海沉積盆地形成、演化的歷史,和烴源巖形成的環境條件。油氣勘探的地質研究著重在陸架和陸坡上部,大洋鉆探從深海盆取得的地質記錄,為南海石油勘探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深部信息,深化了對南海沉積盆地成因的認識,揭示了油氣生、儲條件出現的地質背景。

      2、澄清了油氣勘探中地球物理信息的地質解釋,確立了區域地層的標準剖面。深海油氣勘探的地質判斷,大量依靠地震剖面等地球物理的間接證據,而大洋鉆探取得的巖芯,為地震剖面的地質解釋提供了直接的地層檢驗,糾正了原有解釋中的誤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