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第九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頒獎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頒獎大會并講話。
劉延東指出,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并傾力推動科教事業改革發展,十分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根據鄧小平同志遺愿用他的全部稿費設立的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對于激勵引導青少年追求科學理想、參與創新實踐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延東強調,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科技創新發展的有生力量。她希望廣大青少年胸懷遠大理想,強化責任擔當,讓青春在為祖國和人民的竭誠奉獻中煥發光彩,做實現中國夢的奮進者;按照“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要求,認真學習科學知識,自覺加強思想品德修養,恪守尊重規律、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積極投身科學實踐,勇攀科技高峰,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參與者。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青少年科學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加強科普工作和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弘揚創新文化,為青少年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環境。
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由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全國少工委組織評選,至今已評選9屆,共有900名大、中、小學生獲獎。
今年是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勵基金設立10周年,為更好完成鄧小平同志遺愿,促進青少年科技創新事業發展,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全國少工委進一步理順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勵基金的工作機制,擴大了基金資金規模,豐富了項目內容。今年,基金在全國范圍內遴選支持了100個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50個中學生科技創新示范競賽項目,支持創建了13個“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開展了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的課題研究等,工作直接覆蓋全國200多所高校、5000多所中小學,20多萬名大中小學生。
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秦宜智主持會議,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評審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樂介紹了評審情況,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賀軍科宣讀了表彰決定。第九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獎學生代表吳佳俊、劉小祎、顏雋聞、往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代表曾杰先后發言。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羅梅、傅振邦,鄧小平同志親屬代表,第九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獎學生、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勵基金支持的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所在學校團委負責同志和學生代表、中學生科技創新示范競賽項目負責同志、“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創建學校負責同志,以及北京市大、中學生代表約600人參會。
9月3日,浙江省科學技術廳發布“浙江省科技廳發布全省重點實驗室申報工作通知”。內容如下:各設區市科技局,各有關單位:為強力推進創新深化和深入實施“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加快培育高能級科創平臺,......
9月2日,“科學與中國”20周年大會暨“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活動并作“科學與中國”20周年總結與展望報告。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李曉紅,科技部......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北京市關于進一步支持外資研發中心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文中提到,要吸引外資研發中心在京落地集聚,根據其在引入國際創新資源、擴大開放合作等方面的綜合評估結果,給予最高不......
記者從廣東省科協獲悉,由廣東省科協主辦的第四屆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大賽線上競賽已于8月15日24時圓滿結束。據統計,本屆參賽總人次突破990萬。線下總決賽將于今年10月在廣州舉行,屆時現場將決出第四屆廣......
8月16日上午,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柴繼杰、周儉民獲得“生命科學獎”;趙忠賢、陳仙輝獲得“物質科學獎”;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25萬元人民幣......
8月4日,2023未來科學城技術成果推介大會暨首屆項目路演資本對接會召開。大會發布了《2023北京未來科學城技術創新成果集》,包括低碳環保、清潔能源、智能電網、核能核電、綠色冶金、大飛機、新材料等重點......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年度工作計劃,現啟動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詳細信息如下:一、2024年度改革調整事項(一)面上項目面上項目主要資助科技人員在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
如何進一步增強科技支撐、提升“雙碳”科技創新整體效能,是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當前,需要不斷塑造科技助力“雙碳”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通過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有效......
“碳惠氫能-北京氫燃料電池汽車碳減排項目啟動發布會”3日在北京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召開。今年4月,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正式發布《北京氫燃料電池汽車碳減排方法學》,該方法學由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管理事務中心和北......
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以下簡稱國際大科學計劃)是世界科技創新領域重要的全球公共產品,也是世界科技強國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升本國創新能力的重要合作平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有重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