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安徽省西北部的亳州市是黃淮地區的農業大市,也是中國科學院“第二糧倉”預研項目的重要基地。2015年,在“第二糧倉”項目的科技助力下,亳州市拿下安徽省首個“噸糧市”的桂冠,然而,亳州市并未止步于此,加快農業轉型、向綠色提質增產增效發展的腳步一直在前進。
近日,中國科學院專家在對小麥綠色提質增產增效試驗示范基地進行調研考察后建議:亳州市推廣小麥+中藥材(瓜果、蔬菜)等種植模式,實現畝產千斤優質小麥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千元收入的“雙千”田模式。亳州市積極采納,充分發揮亳州藥都和蔬菜生產大市場的資源優勢,市及各縣區都因地制宜制定了結構調整的獎補意見,搶抓春耕備耕的有利時機,目前新增預留中藥材面積3萬畝,新增設施蔬菜3萬畝,新增果樹面積1萬畝。
以渦陽縣為例,該縣計劃在繼續保持小麥千斤縣和噸糧縣的基礎上,在渦河以南抓小麥—玉米噸糧田生產,在渦河以北抓小麥—中藥材(蔬菜、大豆等)的“雙千”田。
渦河南北種植的作物之所以有所差別,還是在于增產增效綠色提質需“因地制宜”。“隨著氣候變暖等原因,渦河以南地區降水較多,低溫寡照天氣增多,加上大豆病蟲害嚴重,導致大豆莖葉徒長而結莢很少,大豆普遍減產或絕收,因此,渦河以南仍然以推廣喜水肥耐陰后期自動籽粒脫水快的玉米生產為主。”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正斌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而渦河以北,氣候相對干旱光照充足,大豆病蟲害少,大豆普遍畝產200~300斤,以滿足我國江淮地區豆制品產業對高蛋白質大豆的需求。”
根據今年春耕當地農業生產情況的變化,當地農資企業除了供應自繁種子,還提前布局從山東等地調運大豆種子,以滿足當地優質大豆生產需要,并從省內外有關種業調運部分適合淮北平原抗病早熟高產玉米種子,還采購并提供了大量國內外蔬菜瓜果、中草藥等經濟作物種子,以優惠價格供群眾選用,推動綠色高效現代農業轉型,促進群眾增收。
優質小麥是渦陽縣綠色優質高效產業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第一個優質強筋小麥‘皖麥38’就是由渦陽縣農科所在安徽育成,曾帶動了安徽省及黃淮南片的優質小麥生產。”張正斌說。
2010年,渦陽縣同豐種業有限公司從河南新鄉購買了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新麥26”在安徽省和江蘇省的經營權,大力推進優質高產高效小麥產業化。2010~2015年該品種在安徽、江蘇兩省累計推廣面積超過200萬畝,累計銷售種子5000萬斤,規模化種植已占到60萬畝以上。
事實上,渦陽縣近年來一直在著力加快現代農業轉型,穩糧抓錢,增加農民收入,培育綠色食品、現代中藥等產業,加大專用小麥、功能性小麥、水果玉米、糯玉米、優質黃豆等高附加值品種的研發力度,并加快開發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
據悉,亳州市力爭到2020年,綠色食品產業產值達到50億元,占全部農產品加工產值比重達20%以上。同時,亳州市還將充分利用現代中藥產業集聚發展基地輻射帶動作用,加強藥材種植基地規范化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培育一批現代中藥龍頭企業,力爭到2020年現代中藥產值達到20億元,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6萬畝。目前正在準備申請國家地理標志綠色農產品等,以創新形成淮北地區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