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細菌產生滅活酶或鈍化酶,破壞抗生素的結構,使其失去活性。
2.改變抗生素作用的靶位蛋白結構和數量,使細菌對抗生素不再敏感。
3.細菌細胞膜滲透性改變,使抗生素不能進入菌體內部。
4.細菌主動藥物外排泵作用,將抗生素排出菌體。
5.細菌生物被膜的形成,降低抗生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