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類的另一個名稱“碳水化合物”的由來是生物化學家在先前發現某些糖類的分子式可寫成Cn(H2O)m,故以為糖類是碳和水的化合物,但是后來的發現證明了許多糖類并不合乎其上述分子式,如:鼠李糖(C6H12O5)。而有些物質符合上述分子式但不是糖類,如甲醛(CH2O)等。碳水化合物只是糖類的大多數形式。我們把糖類狹義的理解為碳水化合物。
歷史上,營養學家曾經只把糖類分為簡單與復雜,但這種分類法難免存在歧義問題。現今的“簡單糖類”一般指單糖與雙糖,而“復雜糖類”指多糖(包括低聚糖)。可是,“復雜糖類”最先見于美國參議院人類營養需求委員會出版物《美國營養目標》(1977),該詞語的意思卻不相同,指的是"“水果、蔬菜及全谷物”。部份營養學者以“復雜糖類”一詞指任何在含有纖維、維他命及礦物質的食物中,可消化的糖類,以相對于提供較少其他營養的已消化糖類。
許多人(甚至有營養學家)相信,復雜的糖類(多糖,例如淀粉)比簡單的糖類(例如單糖)消化得較慢,因此較健康。
實際上,簡單糖類與復雜糖類對血糖水平的影響大同小異。一些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消化得非常緩慢(例如果糖),而一些復雜的碳水化合物,特別經過處理后的,卻能迅速提高血糖水平(如淀粉)。從此可知,消化的速度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連帶進食的其他營養物、食物準備方法、在個人代謝的速度差異,以及該碳水化合物的化學結構。
營養學上,以升糖指數 (GI)及血糖負荷(GL)的概念,來反映食物于消化后對人體的影響。升糖指數衡量人體吸收該食物中葡萄糖的速度,而血糖負荷則衡量食物中可吸收葡萄糖的總量。兩種指數中,最高則代表糖類含量最高、血糖水平最大影響的食物。胰島素指數是一個類似的、更新式的計算法,衡量食品對血腋胰島素水平的影響,主要考量食物中的葡萄糖(或淀粉)和某些氨基酸的份量。
膳食指南一般建議食用復雜碳水化合物(淀粉)和營養豐富的簡單碳水化合物,如水果、蔬菜及奶制品,以彌補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過量食用高度加工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如玉米或土豆片,糖果,含糖飲料,糕點和白米,一般認為是不健康的。美國農業部的《2005年美國膳食指南》不再使用簡單/復雜的分類法,改為推薦含豐富纖維素的食物和全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