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2-21 14:42 原文鏈接: 緊繞小康“硬任務”關鍵技術待突破

       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一號文件)終于出爐。雖較往年稍晚,但其主題已在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露出蹤跡。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21個、新世紀以來第16個指導“三農”工作的重要文件,也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的第2個一號文件。“它是為了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一總方針落地,緊緊圍繞全局抓落實。”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今年一號文件中24次提到“脫貧”,“技術”“生態”在文件中各出現10次,著重提出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并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推進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基本盤”和“壓艙石”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將其確定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方針,并在2018年一號文件中進行細化,提出干部配備優先考慮、資源要素優先配置、資金投入優先保障、公共服務優先提供(以下簡稱“四個優先”)。“今年需要把一些措施變成政策,做到落地。”宋洪遠說。

      “扛在肩上、抓在手里”,今年一號文件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落實“四個優先”的要求作為做好“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是歷史方位的一個定位”。宋洪遠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為這一全局,今年一號文件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硬任務、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落實。

      以全面建成小康硬任務為例,今年一號文件將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放在首要位置,具體包括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主攻深度貧困地區、著力解決突出問題、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

      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交匯期。宋洪遠表示,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等問題,需要鞏固發展農業農村的好形勢,穩定好“基本盤”和發揮好“壓艙石”作用。

      解決“卡脖子”問題

      截至2018年,我國已連續7年糧食總產量產量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但糧食安全問題同樣不可忽視,一號文件要求繼續穩定糧食產量、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其中,文件還提到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農業戰略科技創新力量,具體措施包括推動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等內容。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看來,近年我國農業機械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很多關鍵核心技術依然受制于人。“原創性重大突破少,缺乏系統研究和技術集成,關鍵配套技術與機具不足,技術規范不健全。”

      今年一號文件提到了支持薄弱環節適用農機研發,促進農機裝備產業升級。羅錫文向《中國科學報》介紹,薄弱環節主要包括應用基礎研究,糧食、經濟作物和飼草料薄弱環節關鍵技術研發,健康設施養殖工程關鍵技術研發,區域機械化集成與示范以及農村生活廢棄物處理與綜合利用等。

      科技創新引領農業發展早已成為共識,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的重大突破正在為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帶來廣闊空間和強勁動力。

      “農業高效生產技術系統、低碳綠色生產模式、區域化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農產品加工和質量安全監測和追溯等方向,是我國農業轉型急需的科技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告訴《中國科學報》。

      綠色發展還看創新

      今年一號文件提出推動綠色投入品自主創新。此外,文件還提出加強農村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具體措施包括開展農業節肥節藥行動,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創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等。

      關于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吳孔明指出,“發展綠色生態農業,還是要靠科技創新”。

      吳孔明表示,當前我國農村生產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要加大對新型生產主體的技術培訓工作,“總體上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個完整的頂層設計和長期持續的推動實施”。

      “過去我國農業生產走的是高投入高增長模式,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雖然增加了糧食產量,但也增加了生態環境與食品安全風險,以及農產品生產成本,進而影響到整個農業體系的良性循環。”吳孔明說。

      最近幾年,我國農業生產方式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強化了科技對綠色發展的支撐作用。“農產品從過去的數量安全轉化成質量安全,農業化學投入品的使用量也逐年降低。”吳孔明指出,精準化作物診斷就是科技創新推動綠色農業發展的一種有力手段。

      吳孔明提到,把傳感器和施肥裝備相結合,對農作物進行單株診斷,因病施藥、施肥,也能大幅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

      雖然文件制定了農業優先發展的意見和具體辦法發,但“優先貴在落實,要真正改變‘三農’工作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道。


    相關文章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布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

    2月24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在杭州余杭未來科技城發布2021“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人工智能領域引發熱議的GPT-3語言模型、短短一年時間內完成研發的新冠mRNA疫苗、TikTok推薦算法等技術位......

    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 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等頒獎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強......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總體部署,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

    邁向未來!“海能儀器”正式更名“海能技術”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近日,海能儀器正式更名為“海能技術”。公告稱,根據公司戰略發展規劃,致力實現“成為世界一流的科學儀器服務商”的愿景,強化公司服務意識與理念,圍繞科學儀器行業的相關技術和公司的全產業鏈基......

    衛健委:農村地區返鄉人員需實行14天居家健康監測

    1月20日,國家衛健委網站消息,為指導農村地區科學精準做好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了《冬春季農村地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實現碳中和森林作用大

      近日,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既忙碌又興奮:“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標,其中,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森林碳匯將在實現碳中和......

    因判貪污罪,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農業學部)院士資格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1月11日,中國工程院發布關于撤銷李寧(農業學部)院士稱號的決定,根據2020年12月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李寧貪污罪的判決意見和中國工程院相關規定,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查確認,決定自2......

    架起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橋梁

      近年來,為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步伐,全國各地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辦法和規定,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現象正在逐漸得到扭轉,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依然低下。在日前舉辦的“......

    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實施10年成效顯著

      農業育種,20萬元的經費支持能發揮什么作用?“用處可大了!”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山東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告訴記者,“20萬元的項目經費雖然不算多,但是使用靈活,經費使用實行......

    盤點“卡脖子”最新目錄:中國禁止出口的35項關鍵技術

    01、光刻機《這些“細節”讓中國難望頂級光刻機項背》制造芯片的光刻機,其精度決定了芯片性能的上限。在“十二五”科技成就展覽上,中國生產的最好的光刻機,加工精度是90納米。這相當于2004年上市的奔騰四......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