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輻射是來自太陽的電磁波輻射。太陽輻射通過大氣層時,約有一半被云層所反射,其余的以直射日光和散射日光形式到達地面。太陽輻射包括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無線電波、X射線、γ射線等。到達地球表面的主要為前三種,波長在760毫微米以上為紅外線, 760~390毫微米為可視線,小于390毫微米為紫外線。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一部分被土壤吸收變為熱能,一部分被反射回大氣。各種不同的地表面反射率亦不同,雪地的反射率最大可達80~90%。
紫外線按其生物學作用分為三類:
紫外線A段(UV-A),波長320~400毫微米(長波),其生物學作用較弱,但可使皮膚中黑色素原通過氧化的作用轉變為黑色素,沉著于皮膚表層。黑色素能吸收多種光線,而對短波輻射吸收量更大。被色素吸收的光能變成熱能,使汗液分泌增加,增強了局部散熱而保護皮膚不致過熱,同時防止光線深入穿透組織,避免內部組織過熱。
紫外線B段(UV-B),波長275~320毫微米(中波),有較強的紅斑作用和抗佝僂作用。紫外線能使人體皮膚和皮下組織中的麥角固醇和7-脫氫膽固醇形成維生素D2和D3。 許多研究指出,不論預防或治療佝僂病,僅用維生素D效果不如照射紫外線好。在紫外線照射下,由于皮膚毛細血管的擴張和表皮細胞受到破壞,釋出組織胺和類組織胺,使皮膚出現紅斑。
紫外線C段(UV-C),波長200~275毫微米(短波),它對機體細胞有強烈的作用,也有較強的殺菌能力。能殺滅一般的細菌和病毒。波長越短,殺菌作用越好。波長253. 7毫微米殺菌作用最強。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波長大于290毫微米,所以殺菌作用遠不如紫外線燈。
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C段和大部分B段為平流層的臭氧層所吸收,到達地面的紫外線主要是A段和少部分B段(>290nm)。其生物學效應以B段較強,A段僅相當于B段的1 ‰ 以下。由于紫外線的照射,人的皮膚從兒童期就開始老化,20歲以后容顏開始出現老化征兆,稱為“光老化”。在光老化中引起老年斑和腫瘤的是B段所致,皺紋的形成與A段和B段都有關系。
紫外線生物學作用的分子機制
1.誘導基因突變:夏季日曬30分鐘后,可使皮膚產生紅斑。B段使發紅的皮膚上皮細胞中胸腺嘧啶轉化為環丁烷型二聚體,這既是紫外線照射使皮膚光損傷的分子基礎,也是皮膚癌的始動因子。這種變化既造成了DNA損傷,也往往使抑癌基因p53發生變異。在皮膚的基底細胞癌或有棘細胞癌中發現有50%--90%以上的腫瘤是p53突變引起的,這是因為癌癥初期上皮細胞中二聚體的變異所致。
2.產生活性氧:紫外線照射下表皮細胞可產生O2-,H2O2,OH-,-OH等活性氧,這些活性氧能使DNA的8-羥基鳥甙等受到損害,從而引起遺傳因子變異。
3.抑制免疫反應:給小白鼠連續20-30周每5次進行紫外線照射,即可發生皮膚惡性腫瘤,把這種腫瘤在同系小白鼠上移植是不成功的,然而在移植前一天經B段紫外線照射后不但移植成功且生長增殖。這說明紫外線照射可誘導免疫抑制。其機理是B 段紫外線使表皮郎格罕氏細胞受到損害,免疫遞呈作用減弱,T細胞減少,抑制腫瘤排斥反應,促進皮膚癌發生。健康人無論老幼大約40%可以受到免疫抑制,在皮膚癌患者中可見到高達95%的出現免疫抑制。
人體對紫外線的防御機能
1. 黑色素和角質層:黑色素能吸收多種光線,尤其是短波輻射,從而防止紫外線深入穿透組織,黑人的皮膚癌發病率極低便是例證。
2. DNA的修復功能:正常人體對損傷的DNA有一定修復功能。當紫外線照射劑量不是很大,造成的DNA損傷不超過機體修復范圍時,機體能對損傷的DNA進行修復,這對預防皮膚癌起很大的作用。該功能缺乏者如色素性干皮癥患者發生皮膚癌的機會是正常人的2000倍。
3. 活性氧的消除機制:適量紫外線照射形成的活性氧可被體內的維生素C,維生素E,還原型谷胱甘肽(GSH)等非酶類物質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氧化酶類消除,但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形成過量活性氧超過了身體的清除率,則必然會造成DNA的損。
4. 免疫系統:NK細胞既是細胞免疫監視機構,又是非特異性的對癌細胞起攻擊作用的細胞,能清除少量癌細胞。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科學家開發了一項新技術,將紫外線傳感器的響應速度提高了128000倍。該成果有望催生更高效、更靈活的可穿戴設備。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Small》雜志。研究團隊指出,通過讓基于氧化鋅......
太陽或使人“光吃不胖” 科技日報北京5月23日電 (記者張佳欣)據發表在22日的《研究性皮膚病學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韓國首爾大學醫院研究人員發現,曬太陽可能有讓人“光吃不胖”的好......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佳欣)紫外線波長比可見光短,人們能看到這種光線嗎?據美國趣味科學網28日報道,答案是:這取決于人的年齡以及眼內晶狀體是否具有過濾紫外線的功能。在眼睛后面的視網膜上有感光器......
一組國際科學家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首次在太空中探測到重要的碳化合物(CH3+),該分子也被稱為“甲基陽離子”,其有助形成更復雜的碳基分子。碳化合物構成了所有已知生命的基礎,......
一組與日本大阪大學合作的化學家已經發現了一種罕見的晶體,只要暴露在紫外線下就會融化。研究人員在《化學科學》雜志上的一篇新論文中發表了他們的發現。據研究人員稱,這種晶體在融化時其發光水平會發生一系列變化......
塑料制品無處不在,已經深入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塑料涉及到我們的衣食住行,支撐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然而,塑料是一把“雙刃劍”。不可降解的塑料被丟棄到環境中,對生態和人類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1]。圖1.......
據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用于固化凝膠美甲的紫外線指甲油干燥設備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能引起公眾健康問題。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研究人員研究了這些紫外線發光設備,發現它們的使用會導致細胞......
甲烷是自然界含碳量最小、含氫量最大的烴,也是最簡單的有機物,其生物應用廣泛。《自然》于近日在線刊登了德國海德堡大學弗蘭克·開普勒(FrankKeppler)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所有活細胞內可能......
根據日前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新研究,先前基于皮膚樣本研究的最佳維生素D合成的日光照射指南可能需要修訂。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英國國家健康研究所蓋伊和圣托馬斯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支持下......
結直腸癌,人們熟悉的“健康殺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常見癌癥、第二常見的癌癥致死原因,患病病例已經超過400萬。預計到2030年,全球結直腸癌治療負擔將增加60%,新增病例將超過220萬,癌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