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是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先生誕辰110周年。由中國建筑學會和上海交通大學共同主辦的“紀念錢學森誕辰110周年暨‘山水城市’學術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舉行,國內外建筑行業的知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研討錢學森“山水城市”理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傳承、發展與實踐。
錢學森先生不僅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倡導人,而且對國家的城鄉建設相關領域也傾注了極大的研究熱情,憑借其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深理解和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早在國家改革開放之初,錢學森先生就針對中國城市未來發展的趨勢以及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并創新性地提出了“山水城市”理論及未來城市構想,極具前瞻性地將人、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進行有機融合,以期創造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特色并重的新型生態城市。
早在1958年錢學森先生就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談園林學》,從園林學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建設應該向傳統園林學習的建議。1990年7月31日,在錢學森先生寫給清華大學吳良鏞先生的信件中,首先提出了“山水城市”一詞。錢學森先生對于“山水城市”理論的構建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僅目前能夠收集到的相關信件就達100多封。1993年,在錢學森先生的號召與建議下,在北京召開關于“山水城市”的第一次座談會,為“山水城市”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后在城市建設領域舉辦的一系列關于“山水城市”及其相關理論的座談會、討論會則進一步推動了“山水城市”理論的發展。
錢學森先生“山水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將現代科學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外文化相結合、城市園林與城市森林相結合,通過“尊重生態環境,追求山環水繞的境界”“把整個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園林”,以“有山有水、依山傍水、顯山露水和有足夠森林綠地、足夠江河湖面、足夠自然生態”的“21世紀的社會主義中國城市構筑的模型”來推動和提升中國城市的未來建設。
本次論壇由錢學森圖書館籌備委員會委員、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張健作為總召集人。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胡昊,中國建筑學會秘書長李存東,上海市建筑學會理事長曹嘉明,上海交通大學檔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錢學森圖書館執行館長張凱等出席會議,并先后致辭。
中國工程院院士、錢學森圖書館建筑總設計師何鏡堂,上海市建筑學會生態建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夏冰,上海市建筑學會生態建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韓繼紅,上海市建筑學會生態建設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張健,分別以“錢學森圖書館建筑創作的回顧與展望”“山水城市的重生”“綠色新城發展展望”“錢學森‘山水城市’與新時代建設創新特征研究”為主題進行了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