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少數現代醫學仍然無法攻克的疾病之一,癌細胞以其復雜多樣的代謝方式和生態微環境給癌癥治療帶來極大的困難。在目前癌癥的治療策略中,化療仍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但常規的癌癥化療,在高毒性的藥物作用于全身造成強烈毒副作用的同時,病灶的藥效卻隨之大幅降低。事實上,強毒副作用與低化療效果成為了癌癥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開發無毒、安全和高效的癌癥治療體系尤為重要。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陳雨帶領的科研團隊提出了“納米催化醫學”的新型腫瘤治療策略,利用多元化、高選擇性和高特異性的催化反應實現安全、無毒藥物在腫瘤區域微環境刺激下原位轉化為有毒物質,從而達到選擇性殺死腫瘤細胞而不對正常組織產生毒副作用的目的。最新的一項將納米催化醫學策略成功應用于腫瘤治療的工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在該項工作中,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枝狀介孔二氧化硅納米粒子作為藥物輸運系統載體,依次負載直徑2 nm的超小四氧化三鐵納米粒子和葡萄糖氧化酶,構建一種新型的納米催化劑。該納米催化劑中的葡萄糖氧化酶是一種高活性有機酶,且四氧化三鐵納米粒子是一種高效、高穩定性的Fenton反應催化劑。該催化劑利用腫瘤細胞內旺盛的葡萄糖原料和微酸性代謝環境,連鎖地進行高效的生物酶催化反應和化學Fenton催化反應。在第一步生物酶催化反應中,葡萄糖氧化酶選擇性地催化腫瘤內的d-葡萄糖生成過氧化氫與葡萄糖內脂。過氧化氫作為下一步化學Fenton催化反應的反應物,在酸性條件下被四氧化三鐵催化生成高毒性的活性氧物種-羥基自由基。高毒性的羥基自由基可以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在實現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不對正常的組織和器官造成損害。體內動物實驗結果顯示,該納米催化劑對健康的小鼠在1個月的時間內沒有不良影響,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體內生物安全性。在荷瘤鼠的體內治療毒性研究中發現,其對于4T1乳腺癌腫瘤和U87腦膠質瘤腫瘤的抑制效率分別達64.67%和57.24%,表明該納米催化劑具有較好的腫瘤殺傷和抑制能力。
此外,該團隊利用瘤內催化反應策略,開展了不同的無毒副作用腫瘤化療的系列前沿探索工作。如利用介孔氧化硅納米顆粒作為載體,將無毒的金屬樸啉分子輸運至癌癥病灶,在常規的超聲外場作用下,瘤內催化產生大量單線態氧自由基,安全高效殺滅腫瘤(J. Am. Chem. Soc., 2017, 139, 1275-1284)。該團隊還合成得到無毒的非晶鐵納米顆粒,進入腫瘤后,這種納米顆粒在腫瘤弱酸性環境下釋放出二價鐵離子,催化腫瘤過表達的過氧化氫,原位產生活性氧組分,同樣達到安全高效殺滅腫瘤的目的(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2101-2106)。這些工作為未來的腫瘤精準治療提供了全新的路徑。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專項(納米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化學會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資助和支持。
2024年6月6日,中國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志博(LiuZhibo)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Covalenttargetedradioligandspoten......
有望促進無耗散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和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研究人員生成了一種可在納米尺度上傳播的自旋波,并發現了一種調節和放大它們的新途徑。這一成果發表在新一期《自然》雜志上,有望促......
長期壓力大、心情不佳當然不利于健康。那么,壓力大是不是致癌因素,又和癌癥治療的療效有何關聯?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腫瘤中心、芙蓉實驗室教授吳芳科研團隊的一項研究,證實了情緒壓力(ED)與肺癌免疫治療效果密......
營養貪婪是腫瘤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然而,營養剝奪產生的臨床益處有限。戈謝病是一種遺傳性代謝紊亂,細胞產生膽固醇-葡萄糖苷,膽固醇-葡萄糖苷在溶酶體中積累,導致細胞損傷。2024年5月13日,南京大學胡一......
細菌生物膜具有感染能力,幾乎可以侵襲人體任何器官,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尤其是對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細菌生物膜引發的嚴重慢性和持續性感染可能導致致命后果。當前,治療生物膜感染常依賴于強化抗生素,但......
今日,Immatics公司在其2024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告上公布其在研T細胞受體T細胞(TCR-T)療法IMA203用以治療經治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最新數據。分析顯示,87%的患者實現腫瘤縮小,患者的......
5月14日,記者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綠色氫電全國重點實驗室白博峰、孫成珍教授團隊,關于特征尺度在亞納米至30納米間的納米通道內水的毛細流動特性的研究,全面揭示了毛細流動的尺度依賴性,打破了通道越小......
上海交通大學合肥腫瘤早篩創新技術研究院(腫瘤早篩技術迎來新突破。今年4月,該院研究團隊關于“數字膠體增強拉曼光譜定量技術”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上發布,將應用于腫瘤早篩,有望在合肥率......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教授程濤、沈俊、王建祥團隊及中山大學醫學院教授李昕團隊合作圍繞“效率”和“藥效”,開發了人多能干細胞(hPSC)定向嵌合抗原受體巨噬細胞(C......
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信息管理與數字健康研究團隊與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提出了一種基于推薦思想的數據特征與檢測策略動態適配的腫瘤突變檢測方法。該方法基于元學習框架,根據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