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你正在細胞科學的海洋愉快遨游,如果有一天,細胞污染忽然跑過來說:“大家好,我是細胞污染~”這時候,科研的小船說翻就翻。
今天Esco就同大家淺談細胞污染,拋磚引玉。
體外細胞污染分類: 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污染。其中生物性污染常見且造成的后果也較為嚴重,培養的細胞一旦遭到微生物污染,將具有不可逆轉性。輕則污染細胞廢棄,重則連帶污染培養箱內的其他細胞,甚至整個實驗室的環境,給科研工作帶來嚴重的損失和威脅。
一、怎樣判斷你的細胞是何種生物性污染?
1.細菌污染
常見細菌種類為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假單胞菌等(革蘭陰性菌)、 葡萄球菌等(革蘭陽性菌),其中革蘭陽性菌較為多見。
主要來源:操作不當或是器材消毒不嚴,或是各種營養成分隱性污染細菌沒有被檢測出來所造成的。
特點:污染速度快,易被發現。多數情況下細胞培養液短時間內變黃,培養基1~2d就會變渾濁,pH值降低,倒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胞漿出現大量顆粒,細胞變圓或崩潰,從壁上脫落,培養液中有大量圓球狀顆粒物漂浮,呈細沙狀,污染較輕時可見小菌體在細胞間運動。
圖1 細菌污染
圖2 洋蔥佰克霍爾德菌污染
2.真菌污染
污染培養細胞的多為煙曲霉、黑曲霉、毛霉菌、孢子霉、白念珠菌、酵母菌等。
主要來源:實驗人員(實驗服)
特點:短期內不會引起培養液的渾濁,可在培養液中形成白色或黃色漂浮物,一般肉眼可見,較易被發現,4d左右才可在高倍鏡下觀察到絲狀、管狀或樹枝狀菌絲縱橫交錯在細胞之間或培養基中,有些真菌開始很像死細胞碎片,只是它很多很多的小塊很清楚,象珊瑚狀,不象細胞碎片分不清,慢慢的會長出很細的黑色絲狀物。
圖3 真菌污染
圖4 霉菌(絲霉)污染 培養基呈淡紫色,或不變色,但會變得粘稠,并且具有季節性,長蘑菇的季節很容易污染這種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