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K.W.Mageli發現細胞表面有阻礙染料進入的現象,提示膜結構的存在;1899年E.Overton發現脂溶性大的物質易入胞,推想應為脂類屏障。1925年荷蘭人E.Gorter和F.Grendel用丙酮抽提紅細胞膜結構,計算出紅細胞膜平鋪面積約為其表面積的兩倍,提出脂質雙分子層模型.成立前提:a.紅細胞的全部脂質都在膜上;b.丙酮法抽提完全;c.RBC平均表面積估算正確。(70%~80%偏低);40年后Bar重復這一試驗發現紅細胞膜平鋪面積應不是70%~80%,而是1.5倍還有蛋白質表面,同時干膜面積是99μm2,濕膜面積則為145μm2。兩項誤差相抵,結果基本正確。
根據細胞的生理生化特征,曾先后推測質膜是一種脂肪柵、脂類雙分子層和由蛋白質-磷脂-蛋白質構成的三夾板結構。同時電鏡觀察也證實質膜確實呈暗-明-暗三層結構。隨后冷凍蝕刻技術顯示雙層膜中存在蛋白質顆粒;免疫熒光技術證明質膜中蛋白質是流動的。據此S.J.Singer等人在1972年提出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結構特征是:生物膜的骨架是磷脂類雙分子層,蛋白質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鑲嵌其中,細胞膜的表面還有糖類分子,形成糖脂、糖蛋白;生物膜的內外表面上,脂類和蛋白質的分布不平衡,反映了膜兩側的功能不同;脂雙層具有流動性,其脂類分子可以自由移動,蛋白質分子也可以在脂雙層中橫向移動。
盡管還沒有一種能夠直接觀察膜的分子結構的較為方便的技術和方法,但從研究中30年代以來提出了各種假說有數十種,其中得到較多實驗事實支持因而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是美國的S.J.Singer和G.L.Nicholsom于1972年提出的流體鑲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這一假想模型的基本內容是:膜的共同結構特點是以液態脂質雙分子層為基架,其中鑲嵌著具有不同分子結構、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質,后者主要以α-螺旋或球型蛋白質的形式存在。其局限性在于未表達出流動性不均一,Jain與White提出了“板塊與鑲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