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細菌 的分布:
微生物 種類繁多,繁殖迅速,分布廣泛,不論自然界的空氣、土壤、水,生活中的食物、各種物體和器械表面,以及動物和人的皮膚粘膜、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廣泛存在著數量極其龐大的各種微生物,其中以細菌、放線菌最多。因此,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正常人體的分布,對于在醫療實踐及某些科學實驗中樹立無菌觀念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空氣中細菌的檢查(設計性實驗選題)
(二)水中細菌的檢查(設計性實驗選題)
(三)人體皮膚表面細菌的檢查(設計性實驗選題)
【附錄】細菌菌落的計數方法
①選擇生長均勻,無片狀菌苔生長的平皿觀察。一般先用肉眼觀察,用記號筆在平板底上進行點數(以免遺漏),然后再持放大鏡檢查有無遺漏的微小菌落。
②如菌落多而密集,可用分區法或菌落計數器計數。分區法是用記號筆在平皿底部通過圓心做垂直線,分為 四區,再分別選擇菌落密集和稀疏的兩個區,再做平分線,使每一小區為平皿面積的1/8 或1/16,然后再分別挑選菌落稀疏和密集的兩小區 進行計數,所得數乘以8或16,即為該平皿的菌落總數。
③簡易的菌落計數器是一塊玻璃板上刻劃有144 個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將長有菌落的培養皿放上,計算10個小方格內的菌落數,如為30個,則平均1小方格為3個菌落。若培養皿直徑是9厘米,則半徑為4.5厘米,整個培養皿上的菌數是3個×3.1416×(4.5)2=191個菌落。
二、外界因素對細菌的影響
微生物和外界環境有密切的關系,當外界環境適宜就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生長繁殖;當外界環境條件發生巨大改變,可導致微生物的主要代謝活動發生障礙,生長停頓,甚至死亡。在醫學上常用人工的方法造成對微生物不利的環境,來抑制或殺滅微生物,以達到消毒滅菌的目的。其方法大致可分為物理、化學和生物三大類。
(一)物理因素對細菌的影響
1、溫度對細菌的影響
2、紫外線殺菌試驗
(二)化學因素對細菌的影響
化學消毒劑的殺菌作用
(三)生物因素對細菌的影響
噬菌體的特異性裂解細菌試驗
【材料】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的肉湯培養物、痢疾桿菌噬菌體、普通肉湯、普通瓊脂平板。
【方法】
(1)將瓊脂平板劃分成三等份,注明1、2、3。
(2)分別以接種環取菌后,在1、3處涂布痢疾桿菌,2處涂布大腸桿菌。
(3)分別沾取一接種環的痢疾桿菌噬菌體加于1、2處中央,(注意不要交叉污染),另取一接種環的肉湯放于3處中央。
(4)置37℃孵育24小時后取出,觀察噬菌斑出現的位置,并記錄之。
(四)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試驗---紙片擴散法
又稱Bauer-Kirby法。是將干燥的浸有一定濃度抗菌藥物的濾紙片放在已接種一定量某種細菌的瓊脂平板上,經培養后,可在紙片周圍出現無細菌生長區,稱抑菌圈。測量抑菌圈的大小,即可判定該細菌對某種藥物的敏感程度。體外藥敏結果可作為病人治療選用藥物的參考。
【材料】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18~24小時培養物、普通瓊脂平板、小鑷子;含有青霉素、慶大霉素、紅霉素、復合磺胺、鏈霉素等抗生素的干燥濾紙片。
【方法】
(1)將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培養物密集均勻地涂布整個平板。
(2)將含有抗生素藥物的濾紙片用燒灼滅菌的鑷子分別貼于平板表面,相互間應間隔一定距離。
(3)37℃培養24小時后,觀察結果。
【結果】
根據藥物紙片周圍抑菌圈直徑的大小來判斷該菌對各種藥物的敏感程度。
(五)中草藥對細菌的抑菌作用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