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11-22 16:29 原文鏈接: 細菌的生化反應

    細菌  的新陳代謝都是在各種不同酶的催化下進行的,由于不同細菌的酶系統不同,其對營養物質的分解能力亦有差異,代謝產物亦不相同。故可利用生化反應的方法,測定細菌的各種代謝產物,借以區別和鑒定細菌。

    一、單糖發酵試驗

    不同細菌具有發酵不同糖類的酶,因而分解糖類的能力各不相同。有的能分解某些糖產酸,有的則既能產酸又能產氣,有的則不能分解,據此可以鑒別細菌。常用的糖(醇)有葡萄糖、乳糖、麥芽糖、甘露醇、蔗糖等。

    【材料】

    1、菌種:大腸桿菌、傷寒桿菌18-24小時瓊脂  斜面培養物。

    2、培養基:乳糖、葡萄糖液體發酵管。

    【方法】

    1、將大腸桿菌  、傷寒桿菌分別以穿刺法接種于乳糖及葡萄糖發酵管中,經37℃孵育18-24小時后觀察結果。 2、如細菌生長,則培養基變混濁;糖是否被分解,根據以下現象判定:

    (1)指示劑仍為紫色不變,表示細菌不分解該糖,用“-”表示;

    (2)指示劑由紫變黃,無氣體產生,表示細菌分解該糖,產酸不產氣,用“+”表示;

    (3)指示劑由紫變黃,并有氣體產生,表示細菌分解該糖,產酸又產氣,用“⊕”表示。

    注:液體單糖發酵管是在無糖肉湯或蛋白胨水中加入1%糖類,指示劑常用溴甲酚紫,pH感應界為5.6-6.6,色調由黃→紫。

    【結果】 葡萄糖 乳糖

    大腸桿菌 ⊕ ⊕

    傷寒桿菌 + -

    二、吲哚(靛基質)試驗

    某些細菌具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而生成吲哚(靛基質)。吲哚本身無色,不能直接觀察,如與吲哚試劑中的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作用,形成紅色的玫瑰吲哚,即為吲哚試驗陽性。本試驗常用于鑒別某些腸道桿菌。

    【材料】

    1、菌種:大腸桿菌、產氣桿菌瓊脂斜面18-24小時培養物。

    2、培養基:蛋白胨水培養基。

    3、吲哚試劑。

    【方法】

    1、分別接種大腸桿菌、產氣桿菌于2支蛋白胨水培養基中。

    2、37℃孵育24-48小時后取出,沿管壁加入2-3滴吲哚試劑于液面上,振搖試管使試劑與培養液混合,然后靜置數分種,觀看是否變色。陽性者可見上層試劑呈玫瑰紅色,仍呈黃色者為陰性。
    【結果】 大腸桿菌 +, 產生桿菌 -

    三、硫化氫試驗:

    某些細菌能分解培養基中的含硫氨基酸(如胱氨酸、半胱氨酸)生成H2So 產生的H2S遇培養基中的鉛或鐵離子,則形成黑褐色的硫化鉛或硫化鐵沉淀,黑褐色沉淀物越多,表示生成的H2S量越多,因此可間接地檢測細菌是否產生H2S。

    【材料】

    1、菌種:大腸桿菌、變形桿菌18-24小時斜面培養物。

    2、培養基:醋酸鉛培養基。

    【方法】

    1、分別穿刺接種大腸桿菌、變形桿菌于2支醋酸鉛培養基內。

    2、37℃孵育24小時后觀察,穿刺部位呈黑褐色者為陽性,不變顏色者為陰性。

    【結果】大腸桿菌 -,變形桿菌 +

    四、尿素酶試驗

    某些細菌如變形桿菌具有尿素酶,因此,在含有尿素的培養基中,能分解尿素產生氨,使培養基變堿,此時培養基中的酚紅指示劑顯紅色,借此可鑒別細菌。

    【材料】

    1、菌種: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的18~24小時斜面培養物。

    2、培養基:尿素培養基。

    【方法】

    1、分別將大腸桿菌、變形桿菌接種于兩支尿素培養基上。

    2、37℃孵育24小時觀察結果,尿素培養基變紅色者為陽性,顏色不變為陰性。

    【結果】大腸桿菌 -,變形桿菌 +

    五、細菌色素的產生:

    【材料】普通瓊脂平板,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方法】將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上,經37℃24小時孵育后,觀察結果。

    注意菌落顏色及周圍培養基的顏色。

    相關文章

    牙刷上有600多種噬菌體,殺死耐藥細菌或有新方法

    圖片來源: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人們常用的牙刷和淋浴噴頭上,發現了600多種能夠感染細菌的病毒,其中不乏許多未被人類發現的“新面孔”。研究團隊表示,這些病毒對人類并......

    腸道菌群里的核心成員被找到有望為精準醫學帶來顛覆性變革

    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組與人體健康聯合實驗室牽頭的研究團隊,首次找到了腸道菌群里面的核心成員。該研究成果10月7日晚在線發表于《細胞》雜志。構建“蹺蹺板”模型該研究負責人、微生物組與人體健......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已成全球健康重大威脅

    《柳葉刀》最新發布的全球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研究顯示,2025年至2050年間,抗微生物藥物耐藥預計直接導致超過3900萬人死亡。抗微生物藥物耐藥已成為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脅,由此導致的死亡人數將在未來幾十......

    石墨烯控制技術能消滅99.9%表面細菌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佳欣)石墨烯以其強大的殺菌性能,有望成為抗擊耐藥細菌領域的顛覆性技術。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利用普通冰箱貼中的磁鐵技術,研發出一種超薄的針刺狀表面,作為導管和植入物的涂層,可殺......

    Nature:開發無血培養快速鑒定細菌藥敏技術

    近日,來自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SunghoonKwon團隊在Nature上發表題為Bloodculture-freeultrarapid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testin......

    口腔棒狀桿菌以多重裂變方式繁殖

    科技日報北京9月3日電(記者張佳欣)美國海洋生物學實驗室和美國牙科協會福賽斯研究所團隊揭示了牙菌斑中最常見的細菌之一——棒狀桿菌的細胞分裂機制。這種絲狀細菌不僅會分裂,還會同時分裂成多個細胞,這一罕見......

    細菌也能造塑料?韓國研究新突破

    韓國科學技術院研究人員首次利用細菌制造出一種具有熱穩定性的塑料,性質類似于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苯乙烯。相關研究21日發表于《細胞》旗下《生物技術趨勢》雜志。大多數用于包裝和工業用途的塑料......

    微生物耐藥性:一場無硝煙的戰爭

    “我家孩子從沒使用過阿奇霉素,咋也耐藥了?”今年8月初,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蓮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長李華向醫生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在兒科門診,患兒家長頻繁向醫生提出這個問題。事實上,不僅是兒童,很......

    研究人員用細菌制造出熱穩定性塑料

    科技日報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張佳欣)韓國科學技術院研究人員首次利用細菌制造出一種具有熱穩定性的塑料,性質類似于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苯乙烯。相關研究21日發表于《細胞》旗下《......

    新方法讓細菌變身纖維素“工廠”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張夢然)據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官網報道,該校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細菌生產纖維素的新方法。這種方法遵循自然選擇的進化機制,使科學家能快速培育出數以萬計的細菌變種,從中選出能......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