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5日下午,市基金辦和北科院共同組織召開了聯合資助項目交流研討會。會議由北科院科研開發處李功越副處長主持。本次項目交流研討會聚焦大氣細顆粒物監測與健康風險評估,共有來自11家單位的近20位相關科研人員參會。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單位的5位項目負責人分別介紹了項目研究進展和階段性研究成果,其中健康評價研究方面已構建空氣微細顆粒物暴露生物評價模型,細微顆粒物監測方面已研制出具有濕度自調節功能的顆粒物測量儀和能區分納米級細顆粒物數目的原型樣機。
與會科研人員圍繞空氣微細顆粒物成分精確監測、微細顆粒物人群暴露評價及干預機制、微細顆粒物與人體健康模型建立等方面展開了熱烈討論,建議在后續工作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問題:(1)不同來源細/超細微顆粒物特征與生物毒理學效應;(2)細/超細微顆粒物在生物體內的表征方法學研究;(3)細/超細微顆粒物對生物體健康效應研究及動物模型的構建;(4)吸入細/超細微顆粒物引起呼吸和心血管系統損傷的內在機制研究;(5)細/超細微顆粒物分級精確檢測相關儀器設備的研發。
近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了《環境空氣顆粒物(PM10和PM2.5)連續自動監測便攜式聯機比對篩查技術規定(試行)》、《環境監測用57種臭氧前體揮發性有機物標準氣體比對抽測技術要求(試行)》、《環境監......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地球與環境》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指出,中東空氣污染中有90%以上的細顆粒物可能來自人類活動。這一研究結果挑戰了之前的一致看法,即天然氣溶膠(如沙漠塵)是空氣質......
我國現階段顆粒物監測方法采用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氣中顆粒物測定與氣態污染物采樣方法》,在顆粒物濃度較低、煙氣濕度較大的情況下,此方法易造成監測結果不準確,主要原因是:(1)沉積在......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思金團隊通過多方合作在顆粒物的環境過程、毒理與轉化等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陸續發表于Small,NanoToday和NPGAsiaM......
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近日成功自主研制口罩防護效果檢測儀關鍵部件——顆粒物檢測儀,改變了該領域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可為生產企業降低至少25%的成本。浙江省計量院大氣計量創新團隊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樣一臺看......
大氣重污染的成因來源與控制是社會熱點問題之一。在春節和疫情管控期間,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深入分析重污染過程的特征和規律,為2020年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持續的科技支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
上世紀80年代起,由汽車引起的大氣污染在日本主要城市逐漸受到關注。日本東京都市圈汽車保有量較高,最初,數量不斷增長的機動車帶來了嚴峻的污染問題。但經過幾十年的政策措施演進,東京地區機動車尾氣已經得到了......
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能譜儀對在廈門灣采集的水體懸浮顆粒物進行形態觀察和X射線能譜微區元素分析。用掃描電鏡研究不同深度采集的懸浮顆粒物,表明懸浮顆粒物形貌主要由硅藻及其碎片、塊狀結構、粒狀結構、片......
根據北京市環保局今日通報,今年1~6月,北京市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2%,為歷史同期最低。空氣重污染天數為8天,同比減少9天。根據通報,其他3項主要污染......
近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要茂盛教授與復旦大學化學系鄭耿峰教授合作集成利用活體大鼠暴露呼出氣采樣、微流控以及商業化硅納米線生物傳感器創建了dLABer系統,實現實時監測活體呼出氣中的污染物暴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