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7-16 11:25 原文鏈接: “結腸息肉”有關文獻

    導讀:結腸息肉是指結腸內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的總稱,包括腫瘤性贅生物和非腫瘤性贅生物,前者是癌前期病變,與癌**密切,后者與癌**較少。這兩種息肉在臨床上并不容易區分,常以息肉作為初步診斷,待病理學確診后再進一步分類,因此臨床上所謂的大腸息肉并不說明息肉的病理性質,通常臨床所說的息肉多為非腫瘤**肉,腫瘤**肉統稱為腺瘤。

    近日一位朋友拿著腸鏡檢查報告單精神焦慮的來就診,朋友十分焦慮一位自己是癌前病變,看著這種情況耐心的將病情告知并保證不會出事后這位朋友才離開。在這種情況下再次溫習《胃腸道息肉病及憩室病結腸息肉病概述》,并結合自己淺薄的臨床經驗,將其中有關結腸息肉的部分解讀如下:


    一、息肉是結腸黏膜表面上生長出的贅生物,在未病理診斷前統稱為息肉,可以長一個,也可以長幾百個。非腫瘤**肉一般是不會癌變的這一類的較為多見如增生**肉等,而腫瘤**肉如傳統腺瘤和鋸齒狀腺瘤是公認的癌前病變,腺瘤≥6mm癌變的風險明顯高于≤5mm,且腺瘤越大癌變的風險越大,腺瘤到癌的演變過程通常需要10年的時間。


    二、結腸息肉是否切除,需要根據大小直徑等來確定:1.對于腺瘤≤5mm的可以定期觀察,但如果是難以區別是腺瘤還是癌的小而偏平且凹陷的息肉應該及時切除,但對于腺瘤直徑≥6mm的因為癌變發生率較大建議應該切除。2.對于增生**肉如果直徑≤5mm并在乙狀結腸,可以定期復查,而在右側結腸的直徑≥10mm增生**肉因為很難與無蒂鋸齒狀腺瘤想鑒別,故建議應該切除。文獻中明確強調了日常生活需要注意黑便、血便、消瘦、腹瀉、腹部腫塊、排便習慣改變等報警癥狀。


    三、息肉切除后應該如何后續診治:

    1.文獻中明確了指出必須病理檢查以用來區分息肉的性質和類型,是診斷的金指標。

    2.定期結腸鏡復查:對于腺瘤多且直徑大于10mm需要每年復查一次,而腺瘤直徑小于10mm建議3年內復查一次,如果只有1個或2個小腺瘤可5-10年復查一次。

    3.文獻也特別強調了實驗室檢查:①血漿Septin9檢測:可以尋找結腸癌特異性分子“標志物”,可用于結腸癌早期診斷,敏感性為48%②糞便免疫化學檢查(FIT):用于篩查晚期腺瘤的敏感性大約30%③糞便潛血試驗:每年一次可以降低18-30%的死亡率,但準確率不及FIT。


    四、發現息肉后如何進行生活方式的改變:

    1.需少吃內制品級甜品,包括紅肉、成品肉類、脂肪、糖和甜品等,需要多吃膳食纖維如水果、蔬菜、谷物等;

    2.因為吸煙和高血糖分別可以使發病風險增加1.27倍、27%,故需要戒煙、控制血糖;

    3.每周身體活動300分鐘的結腸癌患者生存率增加45-49%,而體重指數每增加5個單位,發病的風險會增加19%,所以建議要適當運動和控制體重。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