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4日,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名譽教授理查德·恩斯特(Richard R. Ernst)去世,享年87周歲。
Ernst教授首次提出了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方法,確立了二維核磁共振的理論基礎,后又在發展和應用二維核磁共振方面作出重大貢獻,并因此被授予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由Ernst編寫的Principles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 One and Two Dimensions (Clarendon Press, 1987),已成為全世界核磁共振領域研究者的圣經。該書中文版《一維和二維核磁共振原理》經毛希安老師等譯校出版。
Ernst于 1933 年出生在瑞士溫特圖爾,童年時期對音樂興趣濃厚,13歲時機緣巧合之下在閣樓里發現了一個裝滿化學品的箱子,從此對化學實驗過程的本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將其發展成一生的事業。20世紀50年代,他在ETH學習化學工程,并于1962年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從 1962 年到 1968 年,他供職于知名NMR譜儀公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Varian 公司,在著名科學家Weston A. Anderson的提議下,Ernst嘗試了一種脈沖激勵實驗,并于1964年的夏天成功實現了脈沖傅立葉變換NMR(FT-NMR),隨后又提出了噪聲去耦和許多其它核磁共振方法。1968年,他回到ETH任教,并成立了核磁共振波譜研究小組,以發展液相和固相方法為研究重點。受Jean Jeener教授在1971年Ampere暑期學校中所提設想的啟發,Ernst組在1974年實現了第一個二維核磁共振(2D-NMR)實驗。2D-NMR與他此前提出的FT-NMR一起,成為現代NMR譜學中最為基礎和重要的技術。基于上述兩項技術,波譜學家們提出了數以百計的NMR脈沖實驗方法,并應用于多個學科領域。Ernst也因此獲得了1991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此外,Ernst還發展了其它許多NMR新技術,如化學誘導動態核極化技術(CIDNP)、多量子濾波、多量子譜、全相關譜等等。值得一提的是,Ernst憑以獲得諾獎的工作FT-NMR在兩度被知名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拒稿之后,才得以發表在期刊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目前影響因子IF為1.587)上,可見優秀的科研成果無論發表在何種期刊終將迸發出閃亮的光彩。
自 1976 年起,Ernst擔任ETH物理化學正教授;并于 1998 年退休成為名譽教授。Ernst一生獲得了諸多著名科學獎項。除了諾貝爾獎,他還獲得了許多其他獎項,包括 1991 年的沃爾夫獎和 1985 年的馬塞爾·貝諾伊斯特獎。他還獲得了 17 所高校的榮譽博士學位并任多國科學院院士。自 1998 年以來,德國化學學會 (GDCh) 磁共振光譜分會每年向三位年輕科學家頒發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獎項。
雖然學術成就斐然,Ernst教授談到自己的工作時卻總是很謙虛。在談到FT-NMR時,他總是說,傅立葉變換是法國的傅立葉首先提出來的,他只是將其引入了核磁共振領域而已。他一直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從學術界象牙塔,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被廣泛地應用,使社會真正受益。
Ernst教授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多年來一直與中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保持密切往來,并于1997年、2007年兩度到訪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現名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他也曾向波譜學界大力推介中國磁共振領域的核心期刊《波譜學雜志》,并在給《波譜學雜志》讀者的親筆信中充分肯定該刊在中國波譜學學科的發展中起到的推動作用。
2007年11月6日,Ernst教授在第二次訪問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所期間,受邀作了題為“傅立葉變換在核磁共振中的應用(From Monsieur Fourier to fMRI)的學術演講,葉朝輝院士主持了演講會。在報告中有一張人腦的MRI圖片,Ernst教授將其左邊標識為科學,右邊標識為藝術,意即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每個人都可以將科學和藝術聯系起來。他說:“一個人要變得有創造性,一定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一只腳站在科學上,另一只站在藝術上,我們的頭腦就能變得富有創造性”。這句話給在場師生留下了難忘印象。
謹以此文紀念我們的良師益友Richard R. Ernst教授,您的科學家精神、幽默風趣的人生態度將持續影響著我們。
11月27日至28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劍橋大學教授迪迪埃·奎洛茲一行到西安交通大學交流,為該校師生帶來一場精彩報告。西安交大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立群會見迪迪埃·奎洛茲教授一行。張立群簡要介紹了......
10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廣東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省觀察》的報道。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科技自立自強為“必爭之局”。錨定科技創新強省的廣東,重......
2024年諾貝爾獎的三大科學獎項已經依次揭曉。人工智能(AI)成為今年開獎期間最熱門的詞匯。其中,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霍普菲爾德和英裔加拿大計算機科學家杰弗里·辛頓出人意料地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辛頓......
2024年諾貝爾三大科學獎項中,兩大獎項與人工智能研究相關,先是物理學獎頒給了曾獲圖靈獎的機器學習先驅,緊接著化學獎也將一半頒給了“程序員”。不僅諾獎得主在接到獲獎電話時表示大感意外,就連諾貝爾獎官方......
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5點45分許,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DavidBaker獲獎,以表彰其在計算蛋白質設計方面的貢獻;另一半則共同授予英國科學家DemisHassabis和JohnM......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圖片來源:諾獎官網)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5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JohnJ.Hopfield、GeoffreyE.Hinton。獲......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侯廣進團隊利用高壓原位固體核磁共振(NMR)技術,揭示了部分還原氧化鈰催化劑表面上非解離吸附活化雙氫物種的獨特化學狀態。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研究揭......
國家衛健委醫生建議做腦部核磁共振,醫生建議進行腦部核磁共振,經過腦部核磁共振檢查。腰腿疼痛和走路不穩,聽起來像是腰椎和腿腳在抗議,但有時候,醫生卻會"腦洞大開",建議我們去做腦部核......
李政道教授(TsungDaoLee,1926年11月24日—2024年8月4日),一位杰出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于美國時間2024年8月4日在舊金山因病逝世,享年98歲。李政道生于中國上海,原籍江蘇蘇州......
6月25日,諾貝爾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正式受聘成為深圳大學講席教授。巴里·馬歇爾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西澳大利亞澳中友好協會名譽會長,曾獲中國政府友誼獎等。他曾......